蘭州小學生用紙卷出“大千世界” “拿捏”到位創意出新
中新網蘭州7月8日電 (記者 劉玉桃)“卷紙要有技巧,按照圖案,卷出弧度,以及不同的部位,顏色和大小也不一樣。”蘭州市紅古區海石灣第二小學三年級學生馮伊説。
馮伊參加學校衍紙藝術社團時間並不長,一直在練習基本功的她,只會做一些蝴蝶、花朵等比較簡單的圖案。“要有耐心,心急就容易做壞。”她説。
走進馮伊衍紙課的教室,四週的墻上、黑板上挂滿學生製作的衍紙作品。《福》《十二生肖》《向日葵》《小樹快快長大》《小螃蟹》《梅花樹》等,畫面立體多變,內容豐富。
紅古區海石灣第二小學美術教師趙春梅介紹説,衍紙藝術創作的材料一般是彩色的紙條,製作時首先將卡紙裁成等寬紙條,運用卷、折、壓、扭等方法進行想像創造,最後粘貼組合成形。除了利用彩色紙條創作,學生還廢物利用,在廢酒瓶上創作瓶子裝飾畫。
“在創作的過程我發現孩子們的身上有無限潛力可以開發。”趙春梅説,通過一項項設計任務的完成,一個個技術問題的探究,激發創造的慾望,享受創造的樂趣,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想像能力,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能力,形成積極、合作、進取的品質,“玩中學”和“學中玩”。
2013年,趙春梅參加美術骨幹教師培訓,接觸衍紙藝術。“自己裁紙條實踐製作,我發現衍紙畫有助於孩子的興趣、能力的培養。”她説。
後來,海石灣第二小學成立了衍紙藝術社團,趙春梅擔任衍紙藝術社團的輔導老師。“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手工課,創作的作品也是獨特有創意。比如有地方特色《小恐龍》,中國傳統《臉譜》《福》字,以及結合中國畫設計《梅花樹》,還有孩子們合作作品《花兒朵朵開》等,拿捏到位,創意滿滿。”她説。
趙春梅表示,如今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很多著重于作品的再現、模倣、製作,而忽視作品的設計、創新。往往本應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手工課堂,出現了簡單的製作使學生興趣不足,稍複雜的操作又可能半途而廢,且作品又大同小異缺乏創新,完全達不到衍紙藝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培養技能的目的。
為此,該校以實踐、體驗、探究學習為基點,通過課前的精心設計和課堂的適時啟發,不斷刺激學生的興趣點,幫助學生攻克技術疑難,真正通過主動思考與探究,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趙春梅説:“實踐所給予孩子的不是單純的一種方法或一種知識,而是讓他們知道,現在所接觸到的知識只是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只要仔細觀察,耐心發現,勇敢探索,你將有能力發掘更大、更美妙的五彩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