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甘肅白銀山地越野賽21人遇難 緣何成了“奪命跑”?

2021-05-25 08:53: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越野賽21人遇難

  一場越野賽緣何成了“奪命跑”

  ● 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越野賽的CP2-CP3段屬於急上坡,必然導致速度下降,在大風大雨的極端天氣情況下,更容易導致人體失溫

  ● 事件發生後,不少越野界人士提出質疑,指責組委會對天氣預估不足,未將“風衣或衝鋒衣”等防風保暖服裝列為參賽的強制裝備,導致參賽者在風雨中過快失溫

  ● 在馬拉松賽事爆髮式增長的同時,賽事人員儲備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並沒有跟上,志願者及相關工作人員培訓也不到位,導致馬拉松賽場亂象頻出

  □ 本報記者 趙麗

  5月22日9時,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開賽,共172人參賽。隨後遭遇極端天氣,多名選手在高海拔賽段出現嚴重失溫,21人不幸遇難。

  172人參賽,21人遇難,其中包括多名國內越野跑的頂尖選手。如此重大的傷亡極為罕見,遠遠超出了公眾對於馬拉松這一賽事的普遍認知。

  在亞高原無人區舉辦比賽,防風防雨保暖等必要裝備是否納入了賽事的強制裝備要求?在賽道路段尤其是無人區是否準備了完備的應急點和補給站?面對突發的極端天氣,賽事舉辦方終止比賽是否及時、應急預案是否充分?

  目前,甘肅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調查組,對事件原因進行進一步深入調查。對於國內近年來幾乎遍地開花的馬拉松賽事而言,這一悲劇更是一面鏡子、一記警鐘。

  越野賽屬於極限運動

  要求高於普通馬拉松

  5月22日13時許,越野賽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受突變極端天氣影響,局地出現冰雹、凍雨、大風災害性天氣,氣溫驟降。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失溫等情況,部分參賽人員失聯。

  隨後,當地停止比賽並組織多方力量搜救失聯人員。由於賽段內地形地貌複雜,加上夜間氣溫再度下降,搜救難度進一步加大。

  截至5月23日9時30分,官方確認有21人遇難,另有8人輕傷在醫院接受治療。

  據一名參賽者回憶,比賽當日早上陽光明媚,坐巡回巴士抵達賽點時天氣已轉陰,隨即起風,“開槍前我跑了兩公里來熱身,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兒,更麻煩的是,跑完這兩公里,身上也沒有熱起來”。

  這名參賽者稱,在越野過程中,他先後經歷了下雨、逆風,其間“發現十根手指都沒有感覺了,同時覺得舌頭也冰涼了”。他果斷決定下山,“我撤到山腰,藍天救援隊的人員指引我到一個小木屋,屋內已經有10位左右先撤下來的選手了。在小木屋等待救援的一個多小時,小木屋裏選手的人數已經接近50人”。

  官方將此事件定性為“一起因局部天氣突變發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正在展開調查。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山地越野賽屬於極限運動,對參賽人員的要求遠高於馬拉松。

  “山地越野賽和城市馬拉松完全不是一回事。越野跑是山地跑,遇到上坡是需要徒步的,並不會全程跑完,平坡和緩坡以及下坡才需要跑動。傳統的城市馬拉松,賽道以平坡為主,是可以全程跑完的。甘肅白銀山地馬拉松的CP2-CP3(CP即打卡點)段屬於急上坡,必然導致速度下降,在大風大雨的極端天氣情況下,更容易導致人體失溫。”戶外旅行從業者“艾艾艾小艾”説,越野跑的賽道基本都是山上的野路,是人踩出來的路跡,因此越野跑是更偏向於長距離徒步的運動,而不是普通馬拉松。

  據“艾艾艾小艾”介紹,越野跑補給的概念和馬拉松差不多,區別是越野跑會更“因地制宜”,它設置補給點的距離會根據實際路況難度考慮,而不像城市馬拉松一樣進行固定距離補給。

  馬拉松急救跑者Seeker進一步分析,普通馬拉松與山地越野賽的區別,首先是距離。普通馬拉松的距離是42.195公里,但越野賽的比賽距離更長,比如50公里、100公里,甚至可能會是200公里。其次,賽道不同。普通馬拉松會將賽道設置在平地上,而越野賽的賽道一般會選擇山地,道路比較崎嶇。再次,裝備和救援不一樣。馬拉松是在城市舉辦的,沿路的志願者、救援人員更多,救援更方便,但越野賽有時需要過夜,需要的裝備也更加複雜。

  將風衣列為建議裝備

  被質疑不符賽事標準

  事件發生後,不少越野界人士提出質疑,指責組委會對天氣預估不足,未將“風衣或衝鋒衣”等防風保暖服裝列為參賽的強制裝備,導致參賽者在風雨中過快失溫。

  5月23日,有媒體指出,此次賽事的強制裝備準備工作和補給配備或不符合山地跑賽事標準。

  中國田徑協會官網此前公佈的《中國越野跑運動賽事組織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選手提出了強制裝備要求,強制裝備清單須在賽事報名説明裏進行明確説明,並要求賽事組織者須在選手簽到時對強制裝備進行檢查,並在賽事中途設置一個或多個裝備檢查站,原則上須進行輪檢,條件不允許的賽事可進行抽檢,抽檢人數不得低於抽檢項目參賽人數的50%。

  該標準中規定攜帶的包括但不限于的強制裝備中就有保溫毯;高海拔賽事,須要求選手攜帶具有防風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但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公佈的強制攜帶物品清單中,未強制要求攜帶具有防風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

  此次越野賽報名官網披露,組委會強制參賽者攜帶的裝備包括弧碼布、計時晶片、電子軌跡、GPS跟蹤器、照明設備(頭燈)、水具、救生毯、口哨和手機,其中前4項註明由組委會提供。組委會稱,未攜帶強制裝備所造成的後果由參賽者自行承擔。至於“風衣或衝鋒衣”則被列為“建議裝備”。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此前媒體報道發現,有參賽人員表示,不少參賽選手只穿了很薄的皮膚衣,甚至直接短衣短褲參加比賽;有參賽人員表示,賽事主辦方強制要求帶上保溫毯、救生的哨子和一個GPS,但這些都是基礎裝備,如果自己沒有帶皮膚衣,可能也會堅持不下來;還有參賽人員説,他在領物的時候被檢查過強制裝備,但是當天出發前,並沒有人檢查他的強制裝備。

  也有參賽人員透露,因地貌等原因,在山頂的CP3沒有補給點。暴露的山體讓人無處可以休息,且無法在此處退賽;還有的參賽人員考慮到天氣預報並無異常,以為天氣會很熱,擔心自己可能中暑。

  在採訪中,不少越野賽跑者表示,自身經歷過才知道強制裝備的重要性。比如,TNF100(越野跑系列賽事)的強制裝備包括衝鋒衣、防水褲、羽絨服、頭巾(組委會發)、帽子、手套、頭燈等。

  “所有這些裝備都要在賽前一天接受檢查,方可註冊拿到號碼牌。第二天出發後,每個CP都有隨機檢查,確保你有需要的強制裝備,否則強制退賽。整場比賽一共5個CP,每20km一個,每個CP都有急救人員,沿途有巡邏車輛。這些強制裝備適用於幾乎所有距離的越野比賽。”一名超馬越野賽跑者説,一個負責任的組委會要提供相應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更嚴格的強制裝備檢查。

  “這次事件再次證明強制裝備其實是對頂級跑者的一種保護,並非故意增加他們的負重。”一名超馬越野賽跑者撰文稱,他曾經在國外參加TNF100時在87km處也經歷過失溫,“我當時在第二階段外周供血下降並四肢冰冷無知覺,在淩晨兩點半左右,我坐在路邊裹著太空毯,想著歇一下繼續時被巡邏車發現。巡邏人員給我測了體溫,然後強制我退賽,將我載回CP4接受現場急救醫生評估,並給予體溫恢復治療。我看到同在CP4的還有一人剛進入失溫,也就是第三階段,意識模糊,已被抬上車送去附近醫院”。

  馬拉松賽事出現井噴

  專業人員儲備跟不上

  近年來,全國各地各項馬拉松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據Seeker介紹,自從國務院2014年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後,馬拉松賽事便迎來井噴式爆發。僅2019年一年,馬拉松賽事就達1828場,平均一天就有5場比賽。然而,在賽事爆髮式增長的同時,賽事人員儲備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並沒有跟上,志願者及相關工作人員培訓也不到位,導致馬拉松賽場亂象頻出。

  中紀委官網發文稱:“一些地方看中舉辦賽事的宣傳效應,加上能夠拉動區域消費,收取企業贊助費、廣告費,打造旅遊品牌等因素,紛紛熱衷辦賽。然而,一些賽事往往只盯著經濟效益,不願意在服務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辦企業根本不具備組織高風險體育賽事的資格和能力,只重視設置高額獎金等獎項吸引選手參賽,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指導與監督上不想管或不會管,有的甚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極易導致發生安全事故。”

  有業內人士提出,目前相當數量的賽事公司在宣傳方面下足了功夫,卻忽視了選手的真正訴求。職業選手包樂(化名)説:“現在許多馬拉松賽事,動輒將幾百萬元花在電視轉播和舞臺搭建上,真正花在選手身上的錢不過幾萬元。時間長了,這些賽事舉辦方必然會被淘汰。”

  “另外,一些相關部門或者贊助商並不懂賽事,使得馬拉松賽事變成了單純的以推介城市形象和旅遊資源為目的,賽事主辦方一邊倒地把精力與資源投入到如何規劃‘最美’賽道上。很多舉辦馬拉松的城市陷入一個怪圈,地方政府很想要業績但又不想承擔風險,這些因素對選手的賽事體驗影響很大。”包樂説。

  “艾艾艾小艾”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除了極個別金牌賽事外,其他馬拉松報名根本沒有門檻。“這樣一來,會有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況作出錯誤預判,加上很多賽事主辦方根本沒有足夠的經驗,每年不同城市幾乎都會發生一些選手參加馬拉松比賽猝死的情況。”

  “艾艾艾小艾”建議,對於此類賽事,主辦方應該提高參賽者的門檻,強制參賽選手攜帶裝置;有關部門應該嚴格審核主辦方的資質、經驗和能力。

  Seeker也認為,有關部門應該提高賽事組織者的標準,制定量化指標;主辦方也應該做好賽事保障工作,提高組織能力。

  在Seeker看來,此事應對廣大跑步愛好者起到警示作用:一定要慎重對待馬拉松比賽,對於可能出現的危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切不可存在僥倖心理。敬畏生命,敬畏馬拉松,更要敬畏危險性極高的越野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