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佔用、井蓋斷路 莫讓佔用盲道成為城市之“殤”
停車佔用井蓋斷路盲道很“忙”
莫讓佔用盲道成為城市之“殤”
編者按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是我國保障殘疾人權益和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第一部基本法。今年是殘疾人保障法實施30週年,30年來,我國已形成以殘疾人保障法為主幹,以《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等為重要支撐的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體系,殘疾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利得到保障。
對殘疾人的尊重和關愛,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2021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國助殘日,本報以此為契機開設專欄,呼籲全社會更加關心、支援、幫助殘疾人,為殘疾人辦實事、解難事,提高殘疾人生活品質。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 本報實習生 杜肖晗
陳明生沒能像他的名字一樣,一直擁有光明的生活——年幼時的一場疾病,導致他成為二級視力殘疾,一隻眼無光感,另一隻眼僅有輕微光感。從此,“小心翼翼”便時刻伴隨著他。
儘管行動不便,但陳明生不喜歡每天困在家中,下樓在小區裏溜達成為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小區外的地方他一般不會也不敢單獨去,“小區的環境很熟悉,居民們也很照顧我,散步還比較踏實。但在小區外卻不行,我有一次在盲道上走,被停放的自行車絆倒摔傷,從那以後我就不敢自己出門了”。
陳明生的經歷和感受,是很多視障人士的縮影。
截至2019年,我國的視障人士約1730萬人,相當於每80人中就有一個。根據《殘疾人分類和分級》,視力殘疾被劃分為一至四級,其中一級和二級就是人們口中的盲人。但在日常生活中,盲人很少能夠在路上被遇見。據統計,有30%的視障者基本不外出,剩下的人也只能在家人有空陪同的時候才出門。
對於一個走出家門的盲人而言,盲道是連接黑暗世界和喧鬧人間的橋梁,然而,這個橋梁的狀況卻並不樂觀——《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汽車、共用單車、電線桿等物品隨意佔用盲道的現象並不少見,各種盲道上的“攔路虎”,讓視障者越來越沒有勇氣走出家門。
“我們只有這條路可走”
“盲道上的豎條代表可以放心直行;凸起的圓點表示要注意有障礙物或者要轉彎。如果感覺不出來,你就蹲下來摸一摸盲道上的凸起……”
去年,天津一位視力障礙男童在媽媽的指導下學習識認盲道、蹣跚學步的視頻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然而,視頻中卻“不合時宜”地出現了一輛紅色轎車赫然停靠在盲道中央的場景,被擋住去路的孩子手足無措。雖然這輛車的車主最後被警方處罰,但很多網友都呼籲,但願盲道今後不再被佔。
對於視障人士來説,這的確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我們只有這條路可以走。”陳明生雖然有著比常人更靈敏的聽覺,但走在路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唯一能讓他有所感覺的就是在很多普通人看來有些“硌腳”的盲道,踩在上面,從腳底傳來的觸感會指引他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
然而,一次獨自出行的經歷讓陳明生至今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穿過熟悉的小區,從走出小區後門的那一刻起,陳明生的心便緊張了起來,從小區後門走到馬路的便道上不足50米,陳明生卻走得異常緩慢,直到腳下感覺到了盲道的“凹凸不平”,他才稍稍松了口氣。
靠著手中的盲杖先行探路,陳明生走得還算順暢。忽然,盲杖的前端碰到了東西,仔細探查後發現那是自行車的轱轆。他又小心翼翼地用盲杖探了探身邊的路,想要嘗試從旁邊繞過這段被佔用的盲道,但還是被隨意擺放的自行車絆倒了,最終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才順利返回小區。
視障人士出行極為不便,尤其是獨自出行時,盲道就相當於他們的“眼睛”,但這次經歷讓陳明生徹底放棄了獨自外出的念頭,除了小區內比較熟悉的路段他敢獨立行走之外,去其他不熟悉的路段都需要由家人陪同。
盲道被佔現象嚴重
作為視障人士出行的“專屬通道”,盲道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近日,記者隨機走訪了北京市的多個區域,發現不少盲道都存在被共用單車、私家車等佔用的情況,有些盲道甚至存在“斷頭路”的情況。
5月9日,適逢週末又是母親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藍色港灣商業區人流涌動,涼爽的天氣讓不少人選擇綠色出行,藍色港灣門前的馬路便道上停滿了共用單車。
記者注意到,儘管便道上劃有共用單車停放的區域,但為了能夠多擺放一排共用單車,大量的共用單車被擺放在了劃定區域之外,車頭完全佔據了整個盲道。記者沿著便道行走,發現在藍色港灣商圈前幾十米的便道上,盲道均被停放整齊的共用單車佔用。
“共用單車佔用了盲道,盲人路過的時候怎麼辦?”
“這塊區域盲道沒人走,現在車輛太多,如果不佔用盲道將車輛擺成兩排,不少車就要停放到馬路上,會影響交通,我們這也是無奈之舉。”一位正在擺放共用單車的工作人員,一邊往盲道上碼放車輛一邊回復道。
對一些私家車主而言,似乎已經習慣了將盲道和便道作為“停車場”。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的馬相衚同並不算寬敞,衚同兩旁是一些老舊小區,由於小區內沒有停車位,很多車輛都停放在衚同兩側。記者注意到,為了便於車輛正常通行,停放在衚同內的車輛大多會將半個車身“騎”在便道上,盲道則被完全“壓”在了車下。
在走訪調查中記者注意到,一些路段的盲道即便沒有被其他車輛佔用,也會出現眾多“攔路虎”。
在朝陽區三里屯北小街,記者發現部分道路旁的餐廳為了吸引客人,會將餐廳的宣傳展板或桌椅、綠植等擺放在盲道上,以求進一步擴大店面的“範圍”。不僅如此,記者順著盲道行走,在盲道中央還出現了凸起的窨井蓋,完全隔斷了盲道的正常通行。
在豐台區白盆窯地鐵口外的盲道上,記者發現堆放了大量的建築垃圾,完全“淹沒”了盲道。據附近的商戶和居民反映,為整修道路,施工單位將建築垃圾堆放至此,這種情況已持續數月。
盲道被佔大家習以為常
從此次記者走訪調查的情況來看,當前佔用盲道的現象仍較為嚴重,盲道很“忙”,卻唯獨不見盲人的身影。
在地鐵站和商圈前的盲道,大多被隨意停放的共用單車佔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包括被共用單車企業工作人員“整齊”地碼放在盲道上的車輛;在小區附近,私家車佔用盲道停車的現象較為普遍;餐飲店門前的盲道則多被店舖的招牌或桌椅等設施佔用。此外,盲道被電線桿、井蓋等公共設施佔用,導致出現“斷頭路”的情況也偶有出現,還有個別盲道存在年久失修、路面塌陷等情況。
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相較于網路上人們對於佔用盲道行為的“義憤填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此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盲道對盲人的重要性在很多人心中並無概念,有些人甚至對於盲道被佔的現象表現得習以為常。
走訪中,一位將電瓶車停在盲道上的外賣員在面對記者詢問時表示,自己只是暫時停一下,很快就走,這期間肯定不會有盲人經過。“就算真的有,電瓶車只佔了這麼點,也可以先從邊上繞過去,再走回來呀。”
然而,普通人輕而易舉就能繞開的障礙,對於視障人士而言卻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甚至有時候不得不因此而放棄繼續前行。
陳明生就無奈地説,離開了盲道的指引,很多盲人甚至分辨不出該繼續前行的方向在哪,“我們既不知道這片被佔的區域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前面還會有哪些溝溝坎坎,如果只有一個人,僅靠手中的盲杖,根本不敢走”。
有家人陪同出行時,陳明生其實不會刻意去走盲道,在他看來,盲道存在的價值,是能夠讓像他一樣的視力障礙者可以獨自利用盲道出行。
“如果盲道不能讓我們安全便利地‘獨自出行’,那麼它的意義就不大了。”至少陳明生現在覺得,走在盲道上並沒有讓他心安,反而會更加提心吊膽,不知前方會出現什麼障礙。
盲道被佔,盲人無法安全出行,盲人出行少,很多人就理所當然地認為盲道“沒有用”,就繼續佔用盲道。當前,盲道被佔現象已經形成了如此這般的惡性迴圈。
“佔用盲道等於給盲人出行亮‘紅燈’,是人為給盲人製造障礙,增添麻煩,盲道的被佔和破損,對盲人是一種忽視和冷漠。盲道遭侵佔,不僅給盲人出行造成不便,也會給其他肢殘人士的出行帶來困擾。”安徽省亳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理事長姚亮呼籲,盲道是方便盲人行走的,每個人都應該維護好盲道的通行環境,為盲人出行搭建一個可以放心的“坦途”,莫讓佔用盲道成為城市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