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空氣傳播的微塑膠污染遍佈全球 約85%與道路交通有關

2021-04-15 09:43: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空氣傳播的微塑膠污染已“遍佈全球”

  約85%與道路交通有關

  科技日報北京4月14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通過空氣傳播的微塑膠現在已“遍佈全球”。研究表明,被丟棄到海洋和陸地中並被分解成小塊的數十億噸塑膠,正被交通工具、海上和農田的風吹向空中。空氣中發現的約85%的微塑膠與道路交通有關,可能包括車輛輪胎和剎車片上的塑膠顆粒,以及被碾碎的垃圾中的塑膠。其餘約有10%來自海洋,約5%來自土壤。

  研究人員表示,塑膠污染是21世紀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人類造成的污染導致了全球塑膠形成類似碳迴圈一樣的自然迴圈過程,塑膠因此在大氣、海洋和陸地中移動,結果就是地球的“塑膠化”。

  研究人員警告説,微塑膠無處不在,人類甚至已經在呼吸、飲用和食用著微塑膠。先前已有研究表明,微塑膠的污染水準將繼續快速上升。科學家們説,這引發了人們對大氣中塑膠堆積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憂慮,吸入顆粒物可能會刺激肺組織,導致嚴重疾病。

  此次,研究小組從美國西部的11個地點獲得了300多個空氣中微塑膠的樣本。研究發現,空氣中的微塑膠並非直接來自城市的廢棄塑膠,而是由於環境中已經存在的塑膠顆粒被道路交通和穿過海洋、農田的風吹起來的結果。

  研究人員之一、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娜塔莉莫霍瓦爾德教授説:“我們本以為人口中心是空氣中微塑膠的主要來源,但事實並非如此。”

  全球範圍的進一步建模研究表明,在歐洲、南美和澳大利亞,道路交通可能是空氣中微塑膠的主要驅動因素,而在非洲和亞洲,田間的風是導致空氣中微塑膠的主要原因。模型顯示,較小的微塑膠可以在大氣中停留一週,這足以導致其被風吹遍整個大陸。並且,微塑膠污染也將影響南極洲。

  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大氣中的微塑膠在陸地或水中沉降後,它們仍可能重新進入大氣。據估計,大氣中微塑膠的最大濃度是在海洋上空。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缺乏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觀測數據,這意味著他們的估計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此外,當前研究缺乏有關海洋上方空氣中微塑膠的數據。了解大氣中微塑膠的來源和後果的工作應該被列為優先事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