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公務員超齡無法參加幹部遴選 35歲為何就要“被嫌棄”

2021-02-24 08:3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35歲怎麼就成了“被嫌棄一族”

  近日,據《半月談》報道,一些地方的優秀基層幹部因為年齡超過了35歲無法參加“二次擇優”,而且由於年齡的“一刀切”限制,出現了“有意願的去不了,剛培養的留不住”等問題。於是,幹部遴選如何破除35歲這道坎兒引發網友熱議。

  其實,35歲的坎兒豈止在公務員幹部遴選中,“35歲焦慮”“35歲危機”也不是第一次進入輿論場。之所以每次都會引發熱議,成為熱搜,因為這樣的“中年危機”總是時不時在社會視野中上演,有的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其中的痛苦讓人感同身受,因為他們的現在,也許就是我們的將來。

  日劇《大叔之愛》裏有這樣一句扎心臺詞:“你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裏罵,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車、有孩子的。”這句話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年人職場困境。

  不知從何時開始,“35周歲以下”成了各種招聘啟示的“硬杠杠”,也總有一些單位會不定期“勸退”“分流”“優化”35歲及以上的員工。求職者過了35歲,除非自帶資源、流量或者其他“撒手锏”,否則簡歷極有可能會被丟進垃圾桶。“拒絕”很容易,但對於已經失去年輕時輕鬆跳槽資本的他們來説,重新找一份足夠糊口的工作,付出的代價要比年輕人更多一些。

  這樣的“職場規則”,讓很多超過35歲的職場人開始擔心自己被裁員、被失業。因此,一旦過了35歲,大部分人在工作上一點不敢懈怠,因為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被離職,反正理由總能找到。

  “35歲的人”怎麼就變成了“被嫌棄的一族”?大多數單位可能多從“成本”角度來考量,資深員工的工資一般都要比年輕時高一些。除了工資,社保費用對企業來説也是一筆不小開支。既然中年員工那麼“貴”,不如多招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在一些單位看來,中年員工更圓滑一些,不如大學生“聽話”,容易管理。久而久之,“拋棄”35歲及以上中年員工就成了職場潛規則,大多數職場人也深陷“35歲魔咒”不能自拔。

  但果真如此嗎?可能從體力上來説,一些中年人比年輕人要稍差一些,但工作效率、工作經驗、對單位的忠誠度是年輕人比不了的,這些不是可以買來的,也不是短期培養就能實現的。甚至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許多“35歲的人”在體力、精力、思維等方面依舊處於上升階段。

  有學者曾利用丹麥企業的數據,發現中年員工才是生産率最高的員工。員工平均年齡在37歲的時候,企業平均生産率達到最優。不只是中年,針對中國的研究指出,在非製造業的中國上市公司中,50歲以上的年長員工對公司的勞動生産率也有正面影響。

  因此,“從35歲後之後開始走下坡路”可能只是一個偽命題。“一刀切”地選擇“幹部年輕化”“員工年輕化”,對單位來説也未必是好事,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應。面對“35歲了就會‘被優化’‘被離職’的現實”,一些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可以“獨當一面”的員工,可能會在35歲到來之前跳槽,這對任何單位來説無疑都是巨大損失。

  這並不是倡導不給年輕人機會,我們當然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社會,畢竟“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但也沒必要憑空製造一些焦慮。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衝勁與激情,中年人有中年人的成熟與穩重,成熟的社會應當能夠包容各個年齡段的人,而不是人為地讓某個年齡成為工作門檻、變成“危機起點”。

  “35歲危機”不是一天形成的,消除也需要一定時間。每個人也要學會不斷學習、成長,增加自己的價值砝碼。讓我們一起努力,讓“35歲”只代表生理年齡,與其他無關。

  郭慧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