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慮、抑鬱、病恥感……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誰來掌舵

2021-02-23 09:4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焦慮、抑鬱、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病恥感——

  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誰來掌舵

  在今年的政協昆明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民進昆明市委向大會提交集體提案,呼籲重視高中生抑鬱症産生比例較高問題,做好高中生抑鬱症防治。今年的各地“兩會”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為很多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佈《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黃悅勤認為,15~18歲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和心理髮育大幅度變化的時期,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率比較高,進而會影響身心發育。

  焦慮、抑鬱發病率高,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高中生群體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與他們面臨著高考壓力有很大關係。黃悅勤進一步解釋説,中國家長普遍認為上大學是唯一齣路,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出息,這種觀念下,很多高中生心理壓力陡增,因而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不過,黃悅勤同時指出,並不能因此而認為高中階段是一個人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時期,“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面臨著不同的壓力,有的人在壓力面前越挫越勇,有的人則抗壓能力低、對導致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因素易感性強,因而需要受到格外關注。”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黃悅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來看,遺傳因素佔比較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應更關注自己是否有發病風險。壓力也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重要的誘發因素。此外,負性生活事件對心境影響比較大,例如以喪失為特徵的負性生活事件,包括喪失感情、家庭、婚姻、財富、職業、親人等。

  2019年2月18日,《柳葉刀精神病學》線上發表了黃悅勤教授團隊歷時3年完成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第一批主要結果,該調查也是我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黃悅勤向記者介紹,根據調查結果,在各類精神障礙患病率中,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心境障礙(包括抑鬱障礙、雙相情感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礙、物質所致的心境障礙)。18~34歲的青年群體各類精神障礙患病率亦是如此。

  針對這一現象,黃悅勤認為,對年輕人進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要學會接受現實,知道事情不會都像自己想像中那樣一帆風順。要有同理心,懂得換位思考。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要讓自己適應環境。”另外,找到合適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緒也非常重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跟好朋友聊天,緩解一下自己的壓力;感覺太累、壓力太大時,一定要休息,給自己放個假。要接受現實,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也要學會宣泄情緒、緩解壓力、讓情感轉移。如果經過自我調節仍然感覺不舒服,那就一定要去專業機構尋求醫生的幫助。”黃悅勤説。

  酒精藥物使用障礙在年輕群體中表現突出

  除了焦慮障礙和心境障礙外,酒精藥物使用障礙在青年群體中也很突出。黃悅勤在進行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在各年齡段人群中,18~34歲的年輕人是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發病率最高的群體。她推測年輕人飲酒過量與收入水準提高有很大關係,“年輕人有更多可支配的收入,可以用來買更多更好的酒。”此外,相較于老年人而言,年輕人身體更加健康,因此飲酒時也沒有節制,加之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在“英雄海量”“今朝有酒今朝醉”“一醉解千愁”等心態影響下,酒精成了年輕人釋放壓力的手段。

  黃悅勤告訴記者,藥物使用障礙所涉及的主要是安眠藥、止痛藥等處方藥。藥物使用障礙的患病人群最初都是因為有實際需求——例如失眠或者疼痛——而開始用藥。在藥物使用過程中,由於逐漸産生耐藥性而擅自加大用藥量,最終導致出現對藥物的心理依賴和軀體依賴,甚至一旦斷藥就會出現戒斷反應。黃悅勤認為,年輕人藥物使用障礙的現象與藥物的易得性有關。雖然醫院對患者每次拿藥的藥量有限定,但是患者仍然可以通過去不同醫院以及請別人幫忙開藥而獲得這些處方藥。

  酒精藥物使用障礙患者必要時應去專科醫院接受住院治療,進行干預。黃悅勤解釋説,行為矯正是干預方法之一,指在一個人抑制不住衝動非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把這件事同另一件讓他感到難受的事聯繫起來,比如説將一個人的酒癮發作與嘔吐建立關聯,讓他一想起喝酒就會想起嘔吐的難受。“當一個人的意志力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需要外界的幫助。”黃悅勤説。

  病恥感在年輕人中也常見

  黃悅勤介紹,無論是在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中,還是在臨床診治中,都發現病恥感在我國仍然是常見的現象,在青年群體中也不例外。黃悅勤曾經診治過一位名牌大學的學生,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起初病情並不嚴重,基本可以用藥物控制,只是偶爾發作。這個學生也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是因為病恥感不敢告訴學校,只在每年寒暑假期間回老家住院治療。同學們都覺得他性格不好,但也沒有想到他有精神疾病,直到後來他病情加重,發病時鬧得很兇,大家才發覺他可能是生病了。學校找來了家長,才知道他早已是精神疾病的確診患者。

  事實上,由於各種現實考量和擔心而不敢承認自己“有病”的年輕人比比皆是——“打工者”害怕被公司辭退,公務員擔心影響晉陞,明明享有公費醫療待遇卻不敢報銷,怕被別人説三道四。

  在黃悅勤看來,消除全社會的病恥感並不是一件易事,只能通過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來引導。政府部門需加大宣傳力度,採用多方位、多渠道宣傳,聯合各類媒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養,營造關注心理健康、消除歧視的社會氛圍。

  需健全心理健康服務網路

  黃悅勤向記者坦言,由於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還處於初等階段,精神衛生領域尚存在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數量不足、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心理諮詢體系混亂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很多人即使感覺自己有問題,也不知道該去哪諮詢或求醫。因此,黃悅勤認為,健全心理健康服務網路非常關鍵。這個網路是應該覆蓋到全社會的,不僅在各級各類學校裏要建立心理諮詢(輔導)室,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要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在城鎮社區和農村地區,也應設立心理諮詢機構。

  同時,還應加強心理健康人才培養,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相關專業,加快專業人才的培養。此外,對於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也應進行規範。依靠專家組和行業組織,建立行規行約和行業自律制度,共同促進心理健康服務規範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