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津製造”謀變,智慧技術成制勝招

2021-02-22 10:20: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寧津製造”謀變,智慧技術成制勝招

  70%以上

  這裡研發的商用健身器材“壟斷”了國內市場的70%以上,也牢牢佔據了出口市場的60%以上;“寧津製造”遍及美、歐、亞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鼎盛時期,其健身器材産業的規模一度達到300億元。

  ◎本報記者 王延斌

  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山東寶德龍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德龍)已經在康復健身器械的道路上邁開了步子。寶德龍副總經理路廣向科技日報記者感嘆:“疫情考驗之下,我們換賽道,破困境。如今看來,這一步走對了。”

  地處山東省西北部、與河北滄州相鄰的寧津縣曾以雜技和蛐蛐出名。但現在,這裡研發的商用健身器材“壟斷”了七成的國內市場,也牢牢佔據了出口市場的60%以上;“寧津製造”遍及美、歐、亞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鼎盛時期,其健身器材産業的規模一度達到300億元,並斬獲“中國健身器材生産基地”稱號。

  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著健身器材行業,最難的時候,有企業“訂單下跌80%”。

  轉型,轉換,轉變,是一年來眾多健身器材企業的關鍵詞。如寶德龍、邁寶赫、大鬍子等當地頭部企業都在謀求轉型,轉換賽道,尋求轉變,而科技創新成為這一群體再次勝出的決定因素。

  2月初,科技日報記者走進寧津,在對當地企業、政府部門的採訪中,還原當地健身器材業的轉型之道。

  從零到百億産業,“寧津製造”手握兩大利器

  汽車從濱德高速右拐,進入寧津收費站,各色與“健身器材”有關的廣告陸續出現在道路兩邊,讓人目不暇接。

  “跑步機、動感單車、力量器械、划船機……這些健身房裏的常見裝備,在寧津都能找到貨源。”寧津縣科技局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寧津製造”商用健身器械和家用健身器械的十幾個系列300多個品種、高中低檔的産品這裡都能生産。

  記者了解到,這些大大小小117家健身器材企業,手握數百件專利,其中頭部企業瞄準高端發力,背後以研發支撐;而中小企業依靠貼牌、代工發展。從高端到中低端,寧津製造幾乎囊括了市場所需的所有品種,更憑藉原材料本地化的優勢,打造了一張金燦燦的名片。

  外人不曾想到,20年前的寧津,健身器材産業幾乎為零。包括如今在業內掌握話語權的頭部企業們,當時尚不知健身器材為何物。

  2001年的中國,健身産業剛起步,臺商開始進入大陸,在南方建廠。這讓趙世晶、趙世龍兄弟坐不住了,循著“健身器材市場火爆”的消息找過去,他們發現了“新大陸”——這塊市場大有可為。

  靠著仿製和代工,寧津第一個健身器械品牌“久龍”誕生了。久龍,便是寶德龍的前身。而趙世晶、趙世龍兄弟分別為董事長和總經理。寧津百億健身器材産業的故事,便是從趙氏兄弟開始的。

  到了後期,趙氏兄弟分別創業,寶德龍、邁寶赫誕生。而另一家“巨頭”大鬍子的創始人,亦是趙氏兄弟的家族成員。路廣直言:“我們寶德龍是寧津健身器材産業的‘黃埔軍校’。很多人從這裡走出去,創辦企業,形成了今天的産業格局。”

  很多人分析,寧津健身器材産業歷經從0到1,再到上百家的量變,除了“抱團發展”、全産業鏈的優勢,還擁有兩大利器:一是價格,二是技術。

  大洗牌時刻,新技術成産業贏家的勝負手

  春節前後是路廣和同事們最繁忙的時候。

  一方面,寶德龍的轉型成功,在新賽道上的訂單量激增;另一方面,其承擔的“基於新型人機交互技術的智慧康復裝備系列化産品研發與應用”等兩大課題受到省級層面的重視,已拿到的七項發明專利更讓其在行業內傲視群雄。但將“技術變現”,還需這家企業與大學、醫院的配合。

  “以往的健身,大部分以鍛鍊為目的;但現在,我們瞄準了康復人群,把健身作為身體恢復的一部分。”路廣向記者表示,這是他們選擇的新賽道,也是沒有競爭對手的賽道——環顧國內,將健身器材與身體康復結合,寶德龍是獨一份。

  記者了解到,在技術變現的道路上,寶德龍已經打造了典型場景:大學出藥方,即診療方案;寶德龍出量身定制的設備;醫院出場景,即將設備落地,按照藥方,診療病患。

  對趙世晶來説,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疫情之下,傳統的商用健身器材訂單量驟降,“封閉在家,誰能去健身房?”同時,行業競爭激烈,利比紙薄。面對未來,轉型勢在必行。

  不過,寧津健身器材行業是科技創新的受益者。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該公司與山東建築大學合作研發了一款電磁力醫療康復訓練器械。傳統的力量訓練器材通過配重片起作用,而新技術通過電磁力起作用,體積小而還可以微調,從而實現了重量調節的高度精準,避免病人在身體康復訓練中再次受傷。這讓其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在寧津,幾乎全部的健身器材企業都感受到了疫情下的市場寒流,創新轉型成為一致的選擇。

  在國內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企業——邁寶赫健身産業集團(簡稱邁寶赫),其生産基地總經理劉新利向科技日報記者道出了為何能成為最大的核心競爭力,“設計創新、品質管控、售後服務,三者缺一不可”。

  劉新利眼中的設計創新,與智慧化有關。普通的健身器材是一部冷冰冰的機器,需要教練輔助;而邁寶赫引入騰訊雲,加入華為生態鏈,在一部實體的健身器材之外,“隱形教練”應運而生。後者通過體型掃描,給出健身方案,按需定制,還可以實現人機交互。

  劉新利説,他們採用智慧技術打造的産品都成了“網紅”,受到追捧。

  迫不得已的轉型,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無論是寶德龍還是邁寶赫,他們的轉型之路都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中科院合肥智慧機械研究所副所長馬祖長便是其中之一。

  他從專業的角度解讀了前者的成功之處。“智慧化是我國裝備製造産業發展的方向。智慧裝備製造是指運用人工智慧、智慧傳感、機器人等技術,優化産品設計和製造過程。”馬祖長指出,新技術的引入,必然會對産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比方説,我國的健身器材産量大,但是科技含量卻不高,往往是只賣器械,沒有想過提供服務。”他認為,智慧技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能讓人們動起來,還能更好地吸引人們來運動、告訴大家怎樣運動更科學,甚至可以帶動新的消費增長點。

  寧津擁有全國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産業集群,也被國家發改委選為體育産業聯繫點典型案例推廣,但技術創新的經驗卻是被逼出來的。

  山東大鬍子運動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天恕就直言:“我們也遇到過一些競爭的品牌廠家,然後倣冒我們的産品,並且以更低的價格衝擊我們的市場,並且影響我們的口碑。”

  大鬍子的遭遇也是整個寧津面臨的難題:由於産業發展創新動能不足,曾出現了産品同質化嚴重、産業內部無序競爭等問題。

  企業需要動一動,政府需要推一推。當地政府出臺了財稅和人才政策,幫助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中心,通過引進校企合作、國際專業設計人才等方式,提升産品核心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大鬍子通過産學研合作設計出一款EMS電脈衝訓練儀——不通過人體的大腦、中樞神經做控制,而是直接讓人體的肌肉用電流來做強制性的收縮。即通過模擬生物電,大幅提升鍛鍊效率。

  在採訪中,科技日報記者發現,寧津健身器材企業轉型,之前一直在低調推動,而疫情按下了“加速鍵”。

  時至今日,各家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們或在“健身器材語音交互”上發力,或“讓健身器材走向智慧”,或讓“康復設備”落地……疫情是一場考試,他們經受了煎熬和考驗,最終換了一種新活法闖蕩市場。對於未來,他們有十足的信心。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