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目標連年“跳票” 臺灣光電産業前景蒙塵
中新社臺北1月2日電 據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統計,2023年臺灣太陽能光伏發電(簡稱“光電”)並網裝機容量確定無法達到預設目標。這已是臺灣連續第五年光電並網裝機目標“跳票”。
《中國時報》報道稱,去年全臺光電並網裝機量為1212萬千瓦,距離預設的1400萬千瓦相差188萬千瓦,大於2022年103萬千瓦的差距。臺“經濟部”2日就此回應稱,“政治攻防”對光電發展有影響。
臺灣設定的2024年光電並網裝機量總目標是1700萬千瓦。前述報道稱,以當前的速度,今年看不到達標的希望,2025年要實現2000萬千瓦的目標更無從談起。總量非但未能逐年補上,甚至差距越拉越大。
“新新聞”此前報道曾介紹,為達成2025年2000萬千瓦的目標,臺灣地面型光電設施設置為1200萬千瓦,屋頂型設置為800萬千瓦。就當前進展觀察,後者達標的可能性較高,而涉及整合土地地主及相關各方意見的地面型則是建設緩慢,達標率不及四成。有報道分析,其中牽扯到開發商與臺灣一些縣市勢力的利益勾結問題。
近年來,臺灣光電産業亂象頻頻見諸媒體報道。一方面涉及民進黨當局力推的“去核化”能源政策,光電成為“政治正確”的産業,相關項目耗資巨大但成效甚微,使得缺電難題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則是土地緊缺、農地變更等因素導致“官商黑”勾結,綠營及與其合作商人追逐鉅額利益、醜態百出。
光電産業相關貪腐問題已接連曝光。前有臺南市經濟發展局官員涉嫌光電貪瀆,後有接近綠營的政商人士經“旋轉門”進入光電企業並標下大案,再有民進黨籍屏東縣前縣長潘孟安低價租用利益相關廠商提供的臺北高檔住宅。
用地爭議懸而未決,加上貪腐案曝光導致一些項目停工,臺灣財經界人士難免對發展光電産業的前景打上問號。《今週刊》去年10月的一篇文章寫道,在一片片發熱的太陽能板底下,臺灣光電正走向寒冬。這盤由民進黨當局主導、名為“能源轉型”的大棋,正陷入僵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