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媒聚焦少子化下的“人力荒”:究竟該如何因應?

2022-07-08 11:1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7月7日電 臺灣人才哪好?臺灣人才荒的長期解方是什麼?是否會掉入“失落十年”?最新一期臺灣《遠見》雜誌就島內人才現狀做出分析。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人才哪好?長期以來,總是擺脫不了“便宜論”的宿命,這波搶才大作戰,雖然來得又急又猛,但在“價量原則”之下,也迎來難得一見的“加薪潮”。只不過,要徹底擺脫便宜宿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臺灣人的薪資水準,在2000年之後,基本是不動的,雖然看起來好像每年有調高一點,但扣掉物價上漲,大概也就不算有調了,”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直率地説。

  任教臺大電機係多年的他,心疼年輕人長期以來“能力與酬勞”不匹配,所以,面對這波人才荒風暴,陳良基反倒持正面態度,“年輕人的薪資總算可以漲上去了。”

  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職場新鮮人起薪,長期在新台幣2.9萬~3.1萬元之間徘徊,平緩的像是了無生氣的心電圖,直到2022年,總算出現難得一見的“成長突波”,5月達到歷史高點3.58萬元。

  科技業搶人,帶動上市櫃企業加薪上看10%

  若從人才荒缺口較大的科技業來看,臺積電為了扣緊員工,今年大部分員工加薪5~10%,幅度大幅高於往年的3~5%水準,引發同業連鎖效應,微控制器(MCU)廠九齊科技上調27.5%、LED驅動IC廠聚積上調20%,電子業上中下游加薪訊息此起彼落,每家都怕因為“錢沒給夠”,員工“擇他木而棲”。

  受科技業拉動,傳産、機電、水泥、鋼鐵、生技等産業,紛紛宣告調薪。據公開資訊觀測站數據,今年共有超過30家上市櫃企業,加薪幅度高達10%以上。

  “科技産業大約還有十年榮景,也是人才的十年榮景,這波動能至少五年可以看到整體效應,”對産業脈動理解深刻的陳良基,一面樂觀看待影響,也同時務實地指出調漲之後,該留意的事。

  “薪資漲上去了,但大家不能就此放鬆,能力提升才是重點,”陳良基分析,如果年輕人的能力與過去差不多,也就只能接續以前的工作,繼續領前人的薪水,再怎麼往上調,也不會多,必須創造新能力,才能創造新價值,“薪資是現實的,我産生的價值,就等於我的價格。”

  根據“國發會”産業人口數預測,十大産業人口占比,變化不大。2030年製造業從業人口仍為28%,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14.9%),前兩項佔比都略有下降;佔比增加的,則是總量排名第三的住宿及餐飲業(7.4%),接續為營建工程業(7%)、其他服務業(6.8%)。

  預測模型在2021~2030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3%的假設下,考慮數字科技帶來的生産力提升效益,“國發會”預估整體最終人力需求,2030年産業需求人數約為1302.5萬人。

  比對另一項數據,2030年臺灣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青壯年人口),預估約為1400萬人,看起來數量還夠,但因為臺灣長期勞動力參與率,約當六成,換算起來,人力大大不足。

  把握現在,避免掉入“失落十年”

  從六大搶才現場、三大供給難關來看,既然産業可望蓬勃發展,但根源的少子化現象不可逆,人力荒恐怕還得蔓延良久,究竟該如何因應?

  “留人,恐怕是今年人資單位更重要的議題,”國際獵頭平臺藝珂臺灣總經理陳玉芬表示,加薪對企業來説,已經不是一個容易下的決定,但有時即便狠下心加薪,也會帶來其他的組織風險,因為它可能破壞了既有薪資結構,“你幫某群人加了薪,那組織裏的其他人怎麼辦?”

  不平衡的心情可能蔓延,內部氣氛該如何和諧,都是新的課題,還需要其他福利組合調配,全盤規劃。

  此外,真的找不到人的時候,陳玉芬建議嘗試更有“彈性”的聘雇方式。她舉例,數字轉型人才,在疫情時代需求突然變得非常大,許多企業都開徵新職缺,但專業人才需要長時間養成,沒辦法今天要、明天就有,但轉型任務還是需要執行,“任務外包”是近期看到的趨勢,“人才不用自己養,共用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拉開時間的長河,從社會變遷角度來看,這些微幅調動在“少子化”議題下,都是杯水車薪。人才荒的長期解方,究竟是什麼?

  日本社會自1990年起,開始進入著名的“失落十年”,甚至有“失落30年”之説,除了財經策略、社會文化因素之外,“少子化”也是經濟崩潰的主因。眼見臺灣很難擺脫少子化,會不會也正走向失落之路?

  “我們正步向‘失落’的前期”,少子化議題專家、臺大教授薛承泰表示,從人口結構來看,臺灣15~64歲青壯年人口比率,在2013年達到高點74.0%,其後開始下落,2021年落至70.8%,與日本失落起點的1990年青壯人口69%相近,“而且臺灣狀況更糟糕,因為日本是長壽,而臺灣是幼年人口低,將使未來勞動力衰退更快。”

  但目前臺灣尚未掉入失落陷阱,原因在於外貿與宅經濟牽引的總體狀態不差,所以在勞動人口下落時,經濟還未見明顯頹勢。但至2025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0.1%,成為“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進入新局勢,因此未來三年將是轉型關鍵。

  薛承泰分析,“人口結構雖是危機,但危言不聳聽,”因為其實現在青壯人口占七成,對産業發展來説,是非常好的人力狀態,可以酌予運用。

  從勞動結構來看,臺灣現在的問題是,人力的“量”是足夠的,但“質”卻不能對應到産業需求,這需要勞動力的價值觀改變,變換到對應的産業人力缺口,這波科技産業若能做出好的示範,帶動人才移動,調整“不均”問題,將有機會“少子、不失落”。

  現非勞力時代,産值不能以人數計算

  “最重要的關鍵,是擺脫‘人數思惟’,”長期關注臺灣人才發展的前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農業社會的家庭生得多,是因為人愈多,産能與産值才愈多;臺灣過去傳統製造的産業思惟,也是人愈多,産能與産值才愈多,“但現在臺灣走向知識型的腦力工作,産值不是用人頭計算的,現在,我們要想辦法,讓一個人當十個人用、一百個人用。”

  這樣的辦法,就是鼓勵“創意”,尋找新路徑,開創新商機。

  陳良基慨嘆,臺灣教育體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完全走向“升學”導向,40、50年前,其實還是講究六育均衡,“現在年輕工作者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我認為,那是因為人會找自己的出路。”

  升學式的教育,只專注訓練人的專業,它可能得以帶來工作優勢、事業成功。但人畢竟是生物,當為了升學而犧牲運動、藝術等生活,終有一天,他會感覺到人生的欠缺,並不快樂,轉而尋找人生實現的出路。也因為生活能力的欠缺,失去應變的韌性。

  “我們只能期待2014年底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能不能帶來影響力。現在還是少數人,如果能擴大到七、八成的學生,就能帶來很大不同,”陳良基有感而發地説。

  現在的教育機制,很多內容與生活沒有關係。而實驗教育概念,則是回到早期教育的思惟,依照“人的基本能力”做為基礎,教育不是為考試,而是為了未來生活所需,其中很重要的概念其實是“學習”本身,並不是學到了什麼,而是將“學習”作為一種技能來訓練,面對變動的時代,這才是人一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陳良基説,“這是‘韌性’的培養”,也是少子時代,突破人數思惟,維持産業競爭力,所需的“創意”能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