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臺北書展賞閱讀之“味”

2022-06-06 09:1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臺北6月5日電(記者岳夕彤、何自力)端午節假期,正在臺北世貿中心展館舉辦的2022年臺北國際書展吸引了大批市民。時代在變,熱愛讀書的習慣不變,臺北書展和眾多書店一樣,已然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展三十載,熱愛與惋惜交織

  本屆書展有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364家出版社參展,並設置十大主題館及文學論壇等250場閱讀活動。因新冠肺炎疫情暌違兩年,今年特設臺北書展30週年特展,以膠囊展間的形式,集納回顧書展舉辦30年來的關鍵字、物件和海報。

  如2019年的“金庸茶館:武俠不滅”特展,展出金庸的親筆手稿與墨寶,讓武俠小説迷夢回江湖。眾多書迷在膠囊展間駐足良久,好似在和一位闊別已久的老友敘話。

  受疫情影響,今年有近三成參展單位退展,展館顯得更加寬敞,不少現場民眾都表示,比起往年的摩肩接踵,今年的觀展體驗更佳,因退展空出來的展位都佈置成了特色主題館、影像展或沙龍論壇,展覽形式更豐富。

  但也有民眾感到惋惜,臺灣大學畢業生曾紀萱説,拋開疫情影響因素,臺灣的出版業在走下坡路,以前她總要花兩三天時間在多個展館流連忘返,但今年書展只覆蓋了世貿中心一個展館,最多一天就能逛完。

  閱讀習慣改變、書店退潮以及疫情影響,導致臺灣人的書籍購買欲降低。202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臺灣出版業産值達367億元(新台幣,下同),近幾年已萎縮至170億至180億元。臺灣總出版書籍也從2010年的4.3萬多本縮減到2018年的3.9萬多本。

  “臺灣出版業也開始往IP影視、數字轉型的方向走,不可否認這是大趨勢,但對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説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曾在出版行業工作的沈怡昕坦言。

  “聽文物講故事”——故宮擁躉收集月刊

  臺北書展每屆都設有臺北故宮博物院主題展區。展區雖然不大,前來看展的民眾卻絡繹不絕。今年,博物院展位設計結合瓷器意象,打造出錯落有致的空間,讓人穿梭其中有一種尋寶的驚喜感。

  博物院裏的琺瑯彩瓷展、鼻煙壺專展、善本古籍展等熱門展覽,都被一一搬到展覽圖錄、畫冊上。

  “推出展覽圖錄和畫冊就是為了方便民眾,在展品下架後還可以時時看到,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該展區導覽員魏先生介紹,展架上,除了精裝版的“紙上故宮展”,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展覽的月刊和季刊。

  潘寧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忠實粉絲,她來本屆書展有項重要任務:收集遺漏的展覽月刊。據她介紹,因癡迷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自2015年起,她定期收集展覽月刊。“我這次來是找第429期以前的幾本,希望能夠集齊所有月刊。”

  潘寧説,去博物院現場看展給人身臨其境的震撼,而月刊能告訴她更多關於文物的新知。“每一期都有策展人的撰文,還有關於展出文物的歷史背景介紹,最吸引我的就是文物背後的故事,從中可以感受到‘上下五千年’的淵源。”

  潘寧喜歡看大陸的《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尤其神往陜西歷史博物館和秦兵馬俑。“看的越多,越感覺兩岸文化同出一脈,根本分割不開。”

  時代在變,熱愛閱讀的需求一直都在

  本屆書展展期6天,恰逢端午節連假,為因疫情沒有出行的市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只見學生們三兩結伴直奔小説專區,玩鬧的孩童沉迷于豐富多彩的繪本,寫作、出版業界人士相約沙龍侃侃而談,還有專程從外地趕來的書迷只求得到心儀作者的限量簽名書。

  臺北書展迄今已有30載,陪伴了一代書迷的成長。很多現場民眾都滿載而歸,一邊捧著剛買的新書愛不釋手,一邊揶揄家裏的書架已擺不下。

  而立之年的陳彥伶説她從高中時期開始“追”書展,平時也會經常光顧書店。“在書展上可以發掘到很多沒有涉獵過、在書店沒有注意到的書目,從而拓展自己的閱讀邊界。”

  陳彥伶邊説邊展示她的“戰利品”:有心儀作家的新作,有兒時喜歡看的“彼得兔的故事”整套童書,還有因聽了一場論壇“衝動消費”的外文圖書。

  陳彥伶説,從自己“追”了十幾年的書展來看,臺灣的出版業、尤其是文學版塊的確在縮水。“不得不承認實體書的落寞與時代大背景有關,但無論網路書和有聲書如何發展,總有一部分人喜歡實體書,熱愛閱讀的需求一直都在。”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