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風水輪流轉!眼看被最“瞧不起”的大陸趕超 臺灣蔡省長慌不慌?

2019年01月28日 15:28: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陸強臺退步!我是見證祖國一路越來越繁榮富強的大侃子~有道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曾幾何時,臺灣的經濟奇跡曾傲世全球,GDP更是大幅領先大陸各地。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不止讓大陸艷羨,其他地區的很多人在談到臺灣時,也無不是伸出大拇指的;然,30年後,更多的人卻是對大陸的改革與開放嘖嘖稱讚,而臺灣曾“高不可攀”的GDP如今不僅被大陸迎頭趕上,更遭多地“狠甩”!

  臺灣的經濟成就曾風光無二,可是近年來卻每下愈況,大環境的不景氣也讓商圈一路“北上”的接連淪陷,近日連曾引領臺北美食圈、屹立頂好商圈40載的江浙菜老餐廳“永福樓”,也傳出將於2月底歇業的消息……永福樓對於50歲以上的老臺北人來説,是時尚與美食的重鎮;對於臺灣政商名流、檢警調高層而言,更是裝潢隱密、排場講究的熱門飯局地。而今,卻也在臺灣的“經濟烏雲”下,黯然退場,實在令人唏噓。

  租金上漲、商圈位移、消費習慣改變、少子化等問題的衝擊,都是壓垮永福樓的“稻草”,“但以現在市場的景氣度來看,若沒有一定量的客群,縱使房租沒有繼續上揚,那也肯定是最大壓力”,一位美食專家無奈感嘆。

  “每人平均GDP(地區生産總值)”作為了解和把握一個地區宏觀經濟運作狀況的有效工具,常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也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讓蔡英文引以為傲的、處在“20年來經濟最好時候”的臺灣經濟,真實情況是啥樣:

  上世紀曾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在邁入21世紀後,經濟表現每況愈下不説,如今不僅早被其他“三小龍”拋在後面,也被“最瞧不上眼”的大陸快步趕上了,更慘的是,還遭到多地“狠甩”……

  在2017年的數據中,大陸已有包括深圳、蘇州、無錫、珠海與廣州五座城市的每人平均GDP跑贏了臺灣;南京、北京、上海與天津則步步進逼,其中南京更是與其僅差不到5千人民幣。臺灣《旺報》估計,這些每人平均GDP尚不及臺灣的城市,若每年保守以6%的GDP成長率估算,“相信不到幾年內, 臺灣將會遠遠落後於大陸的重點城市”。

  而這兩天,關於“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的每人平均GDP突破2萬美元”的消息,也引起了臺媒的注意與警覺:原來上海距臺灣每人平均GDP約2.5萬美元差距已經了不大了!更要命的是,大陸整個經濟成長速度更是常年高於臺灣!

  《旺報》也在文章中指出,若連同日前公佈的數據來看,大陸“北上廣深”4大超一線城市每人平均GDP已全數超越2萬美元。文章認為,只要大陸經濟成長率仍維持較高增速,對照臺灣近年1%到3%之間的低檔,除了深圳早就跑贏臺灣外,另3大城市每人平均GDP成長腳步超過臺灣約2.5萬美元的日子,恐怕不會太久

  “臺灣不僅經濟成長維持緩慢步調,連工資都已17年倒退嚕”,臺灣《中國時報》表示,臺灣經濟成就的確有過風光日子,可是近年來每下愈況,反觀大陸近幾年成長速度雖放緩,卻依然保持至少有6%以上的GDP增速,估計未來數年後應當還是持這個成長速度,而臺灣僅有2%至3%成長率,“已愈來愈沒有本錢與大陸競爭”。

  資深臺商也認為,上海等大城市的追趕很正常,“甚至上海超過臺灣只是遲早的事”,畢竟當大陸經濟成長率維持在6.5%以上時,臺灣卻多年都在1至3%徘徊,一來一回間,高下立判。“這是臺灣必須檢討的地方”,該臺商直言,以前大陸剛改革開放時,每年經濟成長雙位數飛升,“當時還能用大陸經濟總量小、成長快做藉口”,但到後面“保9”“保8”時,經濟總量早已超過臺灣;而反觀臺灣這些年的GDP表現,大家也是心知肚明,“景氣差一定跟著差,景氣好也不見得多亮眼”。

晚間八點,曾人頭攢動的臺灣六合夜市生意冷清。

  “臺灣近年來最大問題在於內鬥,消耗大多資源在政治上,對經濟發展幾乎毫無建樹”,臺灣《中國時報》在評論文章中一語中的地指出,即使蔡英文當局提出“五大産業創新計劃”,誓要重返臺灣經濟的榮耀,可是臺灣的“五缺(缺電、缺水、缺地、缺人、缺才)”卻也讓臺灣抬不起頭來。文章特別強調,目前臺灣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僅有外資不想來,還有本土投資的停滯不前,“以致即使蔡英文當局懷有雄心壯志,卻也是有志難伸”。

  文章認為,臺灣競爭力正一步一步流失,大陸則在快速崛起,“30年前或許臺灣打遍大陸無敵手,如今30年後,臺灣從‘領先者’變成‘落後者’,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增強,臺灣愈來愈沒有競爭優勢了”。

  唉……當臺灣已經越來越沒有本錢與大陸比拼抗衡時,在此奉勸蔡英文當局一句話:與其打腫臉充胖子的製造“假新聞”,不如趕快接受客觀現實來得有用!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