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進黨給了高雄310億這還叫窮?原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

2018年10月30日 14:00: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高雄到底苦不苦?這段時間,高雄頻被指“又老又窮”,島內各界也就此問題進行了激烈論述,有人認同有人不爽有人説是假新聞,到底真相是怎樣呢?“名偵探”大侃子這就為各位揭開高雄的“神秘面紗”!

  高雄是民進黨執政了20年的“大本營”,要説待遇肯定會不一樣!根據臺“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的縣市總預算,換算成人平均所得預算,高雄市近2年在“六都”中維持前3名在“財政部”公佈的明年統籌分配稅款中也清楚顯示,高雄市獲得310.77億元(新台幣,下同),較今年增加18.18億元,“六都”中排名第3。

  310多億的撥款啊,高雄還能窮?説它“又老又窮”的難道是假新聞?接著往下看!

  另一組數據也很有意思。同樣來自臺“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的報告顯示,最新的2017年數據指出,高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98萬5518元,僅高於臺南市的90萬2536元,自此已是高雄自2013年起,連續5年于“六都”中排名倒數第二了。除此之外,至今年3月下旬陳菊高升為蔡辦秘書長時,高雄市的負債已高達2600多億元,在全臺城市中為最高。

  此外,有臺媒還傳高雄市的“北漂族”有30萬-50萬之多……儘管高雄市政府對“又老又窮”的指控多加反駁,但從數據及島內民眾的態度來看,似乎體感又是天差地別……

  那到底高雄窮不窮呢?

  “高雄市政府並不窮,窮的是老百姓!”政大經濟係教授林祖嘉一語中的地解開了高雄現狀的真相。

  林祖嘉進一步解釋,從臺當局統籌分配稅額和每人可得預算金額來看,高雄政府獲得補助的錢並不算少,但關鍵的問題是高雄的産業發展很差。林認為,高雄並不缺乏重大建設,像高雄展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輕軌等都是看得見的建設,但問題是高雄近年以觀光服務産業居多,可軟體設備卻無法跟上硬體建設,經濟産業發展也很難被帶動,故而導致了年輕人找不到薪水較好的工作,為了尋求發展,自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前往臺北,如此一來,便對高雄造成了惡性迴圈的後果。

  “這些建設沒有用”,高雄市産業總工會總幹事葉品言則直言,高雄建設的圖書館、展覽館、音樂中心等,根本無法産生相對應的産業價值!他指出,高雄過去以重工業為主,報酬比較高;但隨著時代發展,勞力密集的産業被逐漸淘汰,但現代化、智慧型的産業卻沒進入高雄,這就是最主要的問題。

  昆山科技大學房地産開發與管理系所教授陳淑美亦對此表示認同,且據她觀察,高雄的産業營業額、産值及員工數雖然都有在提升,但薪資普遍偏低,而在人口減少、薪資所得偏低的情況下,連帶的讓高雄房地産也變很慘……

  更令人絕望的是,高雄的産業問題還不止如此……

  身為海港城市的高雄,港口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城市的命運,若港口一旦萎縮,則意味著圍繞港口衍生的相關産業都會受到波及,而一旦業者外移,很多的工作機會自然也就跟著移走了!

  “高雄港的沒落也是造成産業發展損失的一環”,林祖嘉説,高雄港的集裝箱吞吐量曾高居全球第3,不但為臺灣帶來稅收,更是高雄市建設預算的重要來源。然好景不長,高雄港很快便被上海港等港口超越,如今已退到全球第15,且受到近年“港市合一”政策的影響,高雄港已逐漸轉型成了“觀光遊憩港灣”,卸貨人力等方面都在下降……

  身為傳統工業城市的高雄,未及時轉型升級已導致經濟動能的不足,而曾經引以為傲的“港口經濟”也日漸衰落,加之年輕人感興趣的IT、金融等現代化行業進不來,高雄的現狀著實不妙。“批評高雄‘又老又窮’,作為高雄在地人,聽起來會很不爽,但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有感而嘆。

  説起來,從1998年至今,高雄一直都穩穩地攥在民進黨手裏,然主政20年後,高雄不僅深陷“又老又窮”的困境中,還出現了“全臺未有的特色”,正修科技大學教授痛斥蔡當局,讓高雄到處充斥“素(售)珠(租)”的招貼,即使是中山路、中正路等重要街道亦是如此,甚至連捷運站出口的房子也不能倖免,“這説明市‘府’缺乏産業發展策略,對招商引資漫不經心”

  “葛大爺”早就斷言“21世紀人才最貴”,而若一個城市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那又如何談城市發展呢?反之,若一個城市的發展有問題,又豈會吸引人才?長此以往,如此惡性迴圈難道能避開當地老百姓“雪亮的眼睛”?民進黨一向表面功夫做得漂亮,但當蔡英文當局口中所有的“神話”、“政績”皆破功時,高雄的百姓會如何“修理”這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執政黨呢?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