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英文當局終於“做掉”了中國史!為選票大搞“文化臺獨”

2018年08月14日 14:41:00來源:台灣網

  臺灣包袱鋪,這個課綱有點“獨”!我是從小學習中華五千年文化並在長大後深深以此為榮的大侃子~教育,一向是個嚴肅的話題,但在民進黨那兒,“教育”卻成了幫助他們實現齷齪政治目標的“遮羞布”,就在昨天,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當局,終於在教育這片本該“聖潔”的領域,完成了“去中國化”的“大政績”!

  自從蔡當局執政以來,臺灣關於課綱改革的爭議就一直吵個不休,繼去年蔡當局成功刪減了高中語文課綱中文言文的比例後,13日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又通過了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的變動,確定從明年開始,高中歷史課綱將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以“主題式單元”取代“朝代編年史”,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隨著該決議的通過,臺灣社會中有不少聲音認為,這是民進黨在不遺餘力的“去中國化”!

  但課綱研修小組歷史分組主持人、政大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卻説,“東亞”分域的稱呼只是為了教學方便,實際上仍以中國為重點,老師教學時,也將不限于只教中國與東亞的關係,還可教中國與北亞或南亞的關係,如此安排也是要學生研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沒有“去中國化”問題。

  明明新歷史課綱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以“臺灣”、“東亞”及“世界”為3個分域,您偏偏要再解釋“是各以臺灣、中國、世界為重點”,這麼咬文嚼字真的好嘛……

  實際上民進黨此舉根本就是“司馬昭之心”,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直言,這就是三階段“去中國化”的正式完成,臺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最後再把中國史“作掉”。

  吳昆財説,綠營將中國史變成東亞史,等於認為中國和日本、韓國一樣,是其他所有國家中的一個;以前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個章節,之後變成臺灣史一本、中國史一本,現在則是中國史不見了,目的就是不要讓中國成為臺灣在文化上、民族上、血緣上的“母國”,臺灣是源自東亞而不是源自中國,“從量變到質變,正式完成去中國化。”

  臺灣《中國時報》在評論文章中也指出,“教育部”課審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的做法,是企圖以“大區域史”概念來解讀中國史,進一步將中國史弱化成區域分支歷史;更重要的是,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淡化中國史的方式,進一步切割大陸與臺灣5000年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臺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史觀

  聽聽,蔡當局自己不認祖宗也就算了,現在竟還把這心思動到了臺灣學生身上,當然,這也難怪,臺灣年輕世代可是被蔡英文引以為傲的奉為“天然獨”的。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對此就指出,民進黨之所以會這樣明目張膽的改歷史課綱,就是因為“嘗到甜頭”,直言蔡當局如此教育的後果就是,兩年以後,這些畢業出來有投票權的小孩“打死都會投給所有‘臺獨’候選人”!

  我們都知道,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他對於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的塑造和影響起著難以忽視的作用,而在我們汲取的知識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學校的書本,黃智賢以舊課綱、現行課綱及未來課綱做對比,表示自己做學生時學的“中國史叫本國史”,所以她從始至終都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但隨著臺灣課綱的不斷變化,之後臺灣人的“國族認同感”越來越低,現行課綱已經讓很多臺灣學生覺得“中國跟我沒有關係”、“對岸是中國,我們是臺灣”……

  但對於民進黨而言,似乎這樣還不夠,所以他們爽性將“中國史”整個拿掉,黃智賢為此痛批,在韓國人、日本人,甚至整個東亞都在精研中國歷史的時候,臺灣的教育竟是將“中國變成一個幽靈”,如此只會造成臺灣下一代“有更多腦殘的人”。

  而當人若腦殘到連祖宗都不認、連“飲水思源”的道理都不懂得時,又還會有什麼“未來”可言?前馬辦副秘書長羅智強表示,蔡當局如此“稀釋”中國史的做法,最終摧毀掉的是臺灣整個下一代的競爭力!

  臺灣的課改也讓大陸學者驚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在13日受訪時就指出,新版歷史課綱,是“臺獨”意識形態對教育的滲透,是“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集中體現,會誤導臺灣學生的歷史觀和認同觀,使臺灣青少年的“中國意識”越來越淡薄,也會把下一代改造成為綠營選民。

  當“天然獨”不過是民進黨“人造獨”的事實被一次又一次戳破時,當政治意識一次又一次淩駕在教育專業上時,蔡當局執政後的“中心思想”已是顯而易見。

  只可惜,蔡當局利用課改“偷天換日”的手法最終只會是徒勞,畢竟5000年曆史傳承是難以切割,也不可能切割!臺灣《中國時報》如是指出,這種把歷史教育當作“捏面人”的做法,未來不僅將招致更多爭議,還可能進一步撕裂臺灣社會;且從兩岸的歷史文化傳承來看,兩岸歷史的視角是一脈相承,任何做法最終只能是徒勞!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與台灣網無關。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