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評論:民進黨當局政治力強勢介入 摧死臺島環評精神

2018年10月10日 09:26: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0月10日訊 臺灣中油公司觀塘工業區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案(簡稱“觀塘案”)在民間委員缺席狀況下由官派委員強勢表決通關。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説,臺灣地區環評制度實施20餘年,幾經淬煉才有今日的專業成就,令人深覺悲涼的是,民進黨為遂行其政治目的,前“深澳”、後“觀塘”,竟就把彌足珍貴的環評精神,摧毀殆盡,宣告死亡。

  文章説,“深澳案”由環境律師出身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過關,由於反差太大,使得環評的客觀性引起討論。眾所週知他所背負的是政治使命,為了電力供應無虞必須通過環評。前天的觀塘案,也是由官派環委強勢主導翻案成功。儘管“環保署”強調合乎程式,環評透明度無虞;但讓學術“環委”最無法接受的同樣是政治力介入,環評精神再受摧殘。

  有“環委”直言,臺當局對於觀塘案就是要翻盤,“環評大會”勉強湊足10人,學術“環委”僅3位出席,這代表站在學術專業立場,觀塘案值得商榷,必須再謹慎評估。表決雖採不記名投票,合理推測僅1位學術“環委”投贊成票,而14位學術“環委”,即使扣除因故自請回避的3人,僅1/11同意翻案,會不會太欠缺正當性?

  至於6位官派“環委”在環評大會發言雖不多,“國發會”代表卻很直白,雖亦提到防制空污,但重點卻是站在經濟發展的考慮,電力必須穩定供應,應速進行表決。就是要翻案,結果也如願以償,這不就是臺當局自己球員兼裁判?難怪“環委”與環團都不服氣。

  而讓全民最感訝異的是,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環評大會”前拋出“觀塘換深澳”的風向球,只要觀塘案過關,深澳煤電廠可重新評估是否興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環評案,怎能用來當作籌碼進行交換?如果深澳案可以説停就停,當初為何一再強調非建不可;且這半年來行政機關一再為深澳案護航,“賴揆”自己還説過“乾淨的煤”,不就毫無意義。

  何況觀塘案在去年5、6月間就進入環評程式,通過後能夠貢獻多少電力,臺電的數據清清楚楚,為何臺當局到現在才恍然大悟,原來有了觀塘港就可以不用蓋深澳廠了。説穿了,還不是選舉將屆,政治操弄斧鑿過深。

  學術“環委”不禁擔憂,臺灣地區的環評制度走了20幾年,好不容易累積了相當的共識,破壞卻很容易;像這樣一再受到政治干預,以後誰還會相信環評的結果?(台灣網 娟子)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