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每年砸錢“催三胎” 地方縣市財政緊張叫苦連天

2018年05月19日 09:11:00來源:環球時報

  臺灣民進黨當局端出“育兒牛肉”,以津貼補助等方式強力催生三胎,試圖改善日益嚴峻的少子化問題。但是蔡英文上臺兩年來經濟環境不斷惡化,民眾根本不敢生,更何況還是第三胎。

  “砸錢拼生育”

  臺灣當局砸錢拼生育,拋出“少子化對策”。據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道,對策分為擴大發放育兒津貼、擴大托育服務以及建置準公共化教保服務機制,其中新手爸媽最有感的是加碼發放育兒津貼。目前家中育有0至2歲的嬰幼兒,父母至少一方未就業,且綜合所得稅率低於20%的家長,可以領到每名幼兒每月2500元(新台幣,下同)的育兒津貼;未來擴大實施,雖然設定“排富條件”,但不限定父母就業,並擴大到0至4歲,第三胎育兒津貼每月加發1000元,達到3500元。根據“行政院”的統計,受益人數將從原來的14萬人增加到近27萬人;2至4歲部分的津貼,明年8月起實施,受益者可達40萬人。

  在擴大公共教保服務量方面,臺“教育部”將持續補助地方政府增設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到2020年增加1247個班。同時建置“準公共化機制”,即讓私立幼兒園及私立託兒所“準公共化”,凡符合建築物安全、教學保育品質良好以及收費讓家長能夠負擔等條件的,可以由政府與其簽署契約,分攤家長托育費用。“行政院長”賴清德信誓旦旦地稱,三大政策加起來,可照顧86萬個小朋友,每年經費約382億元。

  社會普遍不看好

  與當局的信心滿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縣市的“叫苦連天”。《聯合報》17日稱,地方政府按比例負擔經費跟著提高,大嘆這是“中央開支票,地方埋單”。財政情況較好的“六大直轄市”感嘆“錢還不知道在哪”,窮縣更是急得直跳腳,要求當局全額補助,否則預算編不出來,不知該怎麼辦?只有臺北市是個例外。臺北社會局稱,由於臺北早已發放0到5歲的育兒津貼,每年約34億元,因此預算不會額外增加。不過過去當局每月2500元的育兒津貼僅發放0到2歲,多數臺北市家庭都是這段時間領當局津貼,等小孩超過2歲,再領臺北市的補助,目前兩者福利重疊,若規定“無法同時領”,那麼對臺北人來説“恐看得到、領不到”。

  島內社會也普遍不看好。“兒盟主任”李宏文批評“行政院”功德只做一半,端出“牛肉”是希望刺激生育,卻到了第三胎才加碼,現在的家長連第一胎都不願意生,要加碼也應該選擇第二胎,當局顯然誠意不足。“婦女新知政策部”主任覃玉蓉質疑,生育率低的原因包括高工時低工資、房價高漲等,“每月發幾千元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就連家裏育有三胞胎的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也直言,現在民眾連生一個孩子的勇氣都沒有,説要補助第三胎,根本就是空頭支票。

  生育熱情難被點燃

  少子化問題這些年一直困擾著臺灣。上世紀50年代,臺灣曾是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但2003年總生育率跌至1.23,突破總生育率1.3的超低生育率門檻,此後一直在世界最低生育率之列。臺“國發會”曾預測,2061年全臺總人口將減少24.2%,即547萬人,幼年和青壯年會減少一半,老年人增加1.6倍,屆時“臺灣2300萬人”的口號或許會成為絕響。為應對少子化危機,臺當局2010年提出“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的口號,去年4月又宣佈將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全力“催生”,但島內民眾的生育熱情始終難以被點燃。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表示,現在可能因教育太強調個人主義,使得年輕人認為生孩子是負擔。無論當局是否祭出生育獎勵,或企業提供優厚待遇,仍抵不過生育觀念的改變。《中國時報》直言,以金錢補貼生育已經不適合臺灣的現實情況,除非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使小孩子對父母的價值升高,否則任憑政策如何制定,要想穩住出生率使之不下降,甚至提高,恐怕都會是緣木求魚。(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責任編輯:楊旋]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