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寫真:臺北冬雨裏的兩蔣印跡

2017年12月24日 09:05:00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臺北12月23日電 題:臺北冬雨裏的兩蔣印跡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劉舒淩

  陽明山是冬雨時節感受臺北的好去處,高低起伏中,這座城市自然之美沿著山間曲徑流淌。自士林區福林路驅車進山,蔣氏父子曾在其間生活、工作的四個建築群構成著名的人文景觀。

  山腳的士林官邸是臺北地標之一,遊人常年絡繹于途;其前身,是日據時代總督園藝所,1950年改建成官邸,也是蔣介石在臺居住最久的居所。

  由此往東10公里,坐落著一個中國古典建築群,名為中山樓。它曾作為原臺當局最高權力機關專屬會址,也是蔣氏父子接見外賓的場合之一,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氣勢宏大。

  中山樓西邊不足2公里處,一條小徑深處是蔣介石夫婦抵臺之初的駐地——草山行館,草山是陽明山原稱。這幢日式別墅面積不大,但館內假山真水俱全。

  再上行不遠,是地勢較為隱秘但視野開闊的中興賓館,其外形似碉堡,係蔣介石親自參與設計;他去世之後,此處被用作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由蔣經國改名為陽明書屋。

  在臺灣各地,像陽明山這樣帶有兩蔣印跡的建築、機構仍較為多見。據統計,全臺有37個行政區、52所學校、335條道路以“中正”或“介壽”為名。但今天,街頭巷尾已很難聽到當地人提起這對父子,包括陽明書屋的講解員都更著墨于宋美齡的閨中往事。

  但來到臺灣的人們,只要停留一段時間多少都能察覺到,兩蔣在此間多數人心中仍是無法抹去的記憶。尤其一些外省籍的長輩,述説起當年“十大建設”帶來經濟起飛,或白色恐怖時期的悲涼往事,都是感慨萬千。

  近日,民進黨提出的所謂“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在臺當局立法機構獲得通過。條例將1945年8月15日至1992年11月6日定為“威權統治時期”,將由臺行政當局設立機關展開調查,推動所謂“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等事項。

  有分析指,國民黨尤其兩蔣統治期間的諸多痕跡將面臨名稱或用途的變更;現流通貨幣中,超過百億枚印有各式蔣介石象徵的硬幣亦可能受此影響。

  條例通過後,位於臺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首當其衝,針對該建築的“轉型正義”意見徵集正加緊進行。不少團體表達反對。

  一位尤姓計程車司機駕車送記者前往陽明山採訪時説,作為年過五旬的外省第二代,經過這一處處建築時,自己內心真是“茫茫的”。

  “茫”是剛出爐的“臺灣2017代表字”,意指茫然、不知所措。

  在臺北氣溫持續維持低點中,有關“促轉條例”的爭論在升溫。近日,在中山樓一場展覽間隙,其管理單位臺灣公立圖書館館長鄭來長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估計,中山樓作為古跡,因其曾具有的其他行政職能,可能受“促轉條例”影響較小。(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