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當局救市政策難解觀光業秋風寒意

2017年10月22日 08:35:36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0月21日電(記者陳君劉剛)民進黨當局上臺一年多來,大陸赴臺遊客繼續減少,臺灣觀光業者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臺北市政府透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01大廈觀景臺、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臺北熱門景點觀光人數同比少了270萬。

  臺北地標建築101大廈發言人劉家豪説,截至9月底,今年登上101觀景臺的遊客為170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30萬人,其中大陸游客更是大跌四成。

  雖然來自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遊客持續成長,但劉家豪坦言,這仍補不上陸客的缺口大洞。他説,以前陸客佔比高達一半,但現在連三成都不到。

  旅遊景點的陸客人影稀疏,旅館業者也同樣感受到涼涼秋意。檢視臺北旅館入住數據,今年1-6月入住人數同樣下滑,各類旅館住房率同比減少4.3%。其中陸客減少41萬人、大降四成;東南亞旅客雖然增長11萬人,但難以彌補陸客流失的損失。

  民進黨再次上臺以來,大陸游客驟減,臺灣觀光産業“慘兮兮”,一改之前八年的連年上漲趨勢,入境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雙雙下降,花蓮、日月潭、阿里山等重災區生意掉了一半以上,許多旅館、遊覽車不得不掛牌求售。

  時下,連原本受衝擊較小的臺北地區也感到陣陣寒意。有媒體推出專題報道指出,往年十月初臺北各大飯店門前車水馬龍的盛景不再。而為爭奪客源,臺北的五星級飯店間已掀起了一波血淋淋的割喉戰。

  報道指出,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對於飯店業者來説,人事、租金加上折舊成本,需要大量的現金週轉。資本雄厚者尚能苦撐下去,而面臨生存交叉線的業者只能加入降價競爭賽,有的則是直接轉售或拋售。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原本期待能成為臺灣軟實力輸出的觀光産業卻變成“慘業”,連遊覽車司機因為“斷炊”也要賣車求生,不禁令人唏噓。

  為應對困局,臺當局一邊不斷喊話,聲稱“觀光不受影響”,強調“新南向”國家來臺遊客大幅成長,一邊又不得不祭出減稅政策搶救觀光業。

  當局觀光主管部門近日宣佈減免遊樂業及旅館業房屋稅、地價稅。目前全臺有觀光旅館127家、一般旅館3000多家,已申請且通過星級評鑒的500多家旅館有望從減稅政策中受惠。

  觀光業者表示,減稅當然好,但如何開拓客源,讓大陸游客回頭,也是當局要思考的方向。有日月潭旅館業者表示,救觀光的根本作法是吸引觀光客入住,否則遊客不到府,減稅優惠只是杯水車薪。

  臺灣星級旅館協會秘書長黃書平擔心,當局提出的減稅政策地方政府不一定“買單”,最後可能又淪為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畫餅政策”。

  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德政”的好名聲面子由民進黨當局賺走,真金白銀減稅的裏子卻要各地方負擔,許多縣市政府大呼不滿。它們希望給予相應補助,否則地方稅收銳減,施政無以為繼。

  雲林縣稅務局長張永靖表示,雲林財政困難,減稅只要減到地方稅,都會造成財政雪上加霜,還要從長計議。

  花蓮縣地方稅務局表示,房屋稅及地價稅佔花蓮總稅收三成,如果調降幅度過大,對花蓮衝擊很大;當局應該想辦法增加觀光客來源,而不是以減稅來讓地方吸收。

  從招攬“新南向”國家遊客,到砸重金髮掘島內旅遊市場,再到最新的減稅政策,臺當局的搶救藥方層出不窮,卻不見觀光業復蘇。臺灣《聯合報》社論《庸醫“救觀光”》指出,人盡皆知,臺灣觀光業近年來的大失血,主要是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定位偏失所致,導致陸客大量流失,才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境。

  “換言之,要‘救觀光’,應該是從源導正兩岸政策,使陸客恢復暢流,臺灣觀光業即不會有失血問題。”文章表示,現在當局不去設法從源頭打通血脈,卻以為少抽點稅可幫業者恢複元氣,這豈不是頭痛卻開止瀉劑,庸醫誤診,讓所有旅館、民宿、夜市跟著倒楣。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