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寫在汶川大地震將一月之際

時間:2008-06-11 07:5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6月10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發了該報記者采寫的文章,全文如下:

  心連心 同呼吸 共命運

  ——寫在汶川大地震一月即將到來之際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5月18日晚,5.5億中國民眾和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觀眾一道,通過現場直播,收看了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愛的奉獻——2008年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

  在演播室裏,多少宣傳文化界人士深情演出、慷慨捐款,多少愛心的傳遞,讓人淚浸衣衫。億萬中國人隨之心潮激蕩。無數條捐款熱線,匯聚起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洪流。這臺晚會參與演出的人數之眾,收看的觀眾之多,募款數額之大,在中央電視臺多年來舉辦的晚會中,是少有的。這舞臺,書寫的,是抗震救災的恢宏畫卷;承載的,是全國人民對汶川大地震後災區人民的牽掛與祝福!

  胡錦濤總書記揮筆批示:“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勝利一定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

  聲猶在耳。

  汶川近一月,我們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磨難。長達80秒鐘的強烈地震以及隨後接踵而至的上萬次余震,將多少人的夢想化作廢墟,這裡,曾經是他們世代安居的家園。

  汶川近一月,我們目睹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無數親人,甚至來不及互道一聲珍重就此天人永隔,他們,曾經是彼此心中珍藏最深的摯愛。

  汶川近一月,我們流過了太多的淚水。為失去的家園、為失去的親人,也為那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溫暖面龐,一雙雙或柔弱或粗壯的無私臂膀,他們,是超越了血緣關係的同胞,是他們,讓危難中的人們不再感到無助。

  汶川近一月,我們更懂得了,什麼叫作堅強。

  在特大災難降臨的時刻,13億中國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這正是災區、全國乃至全球華人同心救援,奮力抗爭的真實寫照。

  這正是全體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錚錚誓言。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真情的涌流,是親情的感召,是深情的呼喚。在共産黨員心中,人民永遠有著最重的分量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

  然而,當大地仍在咆哮躁動時,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迎著死神猙獰的面孔毅然向前。他們是普通人,他們知道,在自然力量的肆虐面前,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他們不是普通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神聖稱謂:中國共産黨員。他們聽見災區廢墟下的人民在痛苦呻吟,驚慌失措的兒童在茫然呼救。為此,他們義無反顧,接受死神的挑戰——情願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生的希望。

  5月12日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一時間指示要儘快搶救傷員,確保災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如同發出第一道“動員令”;當人們仍在大地的顫抖中驚魂未定,剛剛回京幾個小時的溫家寶總理已經奔往災區;同時,中共中央決定立即成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此時,抗震救災總指揮溫家寶總理已經抵達都江堰,這是當時所能到達的離震中最近的地方……在共産黨員心中,人民永遠有著最重的分量。

  四川的綿陽、汶川、北川、彭州、什邡、平武、德陽、青川,陜西、甘肅、重慶……在災區,在最危險、最困難、最需要的地方,人們見到了中共中央九位常委忙碌的身影——不顧余震襲來,登上高坡鼓舞搜救人員的士氣;踏著瓦礫碎石,俯身鼓勵廢墟下的孩子頑強挺住……在共産黨員心中,人民總是第一選項。

  猝然來臨的災難,是最真實的考驗。

  “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真情的涌流。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真情的表達,是飽含熱淚的感動,是諄諄不倦的叮嚀,更是體貼入微的心思。在浙江湖州,在河北廊坊,胡錦濤總書記到生産車間考察帳篷和活動房生産,因為,災區的群眾急需遮風擋雨;在唐家山堰塞湖,溫家寶總理反覆踏勘,因為,在炎熱的天氣下,時間將使大批轉移群眾面臨愈來愈多的困難……

  “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親情的感召。

  當四川彭州市磁峰鎮石門村村支書韓志保飛奔回家的時候,他的心裏一定惦記著自己的父親。但看到村裏的殘垣斷壁,他必須在家人與村民中作出選擇。承受著父親被埋廢墟下的煎熬,他組織其他村民撤離到了安全地帶。當他完成了自己的職責,這位34歲的漢子跪倒在父親的遺體前放聲痛哭……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誰又能説韓志保選擇的不是親情!

  “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深情的呼喚。

  譚韆鞦不是天使,他的血肉之軀禁不起墜落的樓板。但他選擇了做一位天使,地震來臨,這位德陽市東汽中學的老師將來不及逃離教學樓的孩子塞進課桌下,他張開的雙臂仿佛天使的翅膀,將孩子們緊緊護佑在身下……當孩子們最終被救援人員安然救出,我們仿佛看到這位真正的天使在天國深情的微笑。

  沒有人生來便是共産黨員,但一旦選擇加入了這個行列,就意味著選擇了對自我個體人生的超越。

  共産黨員來自人民。在平凡的日子裏,共産黨員可能默默無聞。但在需要的時刻,從黨的領袖到普通黨員,一定會挺身而出,因為曾經在鮮紅的黨旗下作出莊嚴的承諾,隨時準備為人民而犧牲,永遠為理想而拼搏。

  在地震重災區,是共産黨員最先投入到與死神的較量中。

  ——在理縣,地震後半小時,雜谷腦鎮所有倖存黨員幹部自發在鎮政府集結,243名黨員冒著余震分頭向山溝內的村莊突進。

  ——在什邡,紅白鎮800多名黨員幹部組成救援隊,營救被困群眾6000余人,轉移安置群眾1.2萬餘人。

  在群眾安置點,是共産黨員最先奔走在受災鄉親的身邊。

  ——在青川,1萬多名黨員和2000多名幹部不怕犧牲,拼死奔赴救災現場。木魚村黨支部20名黨員分作6個小分隊晝夜奮戰,不僅安置了2000多當地受災村民,還向附近其他村莊受災群眾3000多人伸出援手,“在這裡,你們與我們一樣,支部就是你們的家。”

  ——在綿竹,在災區群眾服務中心,帳篷黨支部應運而生,52名佩戴著“黨員服務隊”紅袖套的黨員穿梭在1200多位群眾中奔忙,“在大家都驚惶失措的時候,誰來舍小家、顧大家?到了我們黨員挺身而出的時候了。”

  據統計,有超過200萬共産黨員奮戰在四川抗震救災第一線!在他們的背後,還有全國7000多萬黨員作為堅強後盾,截至6月5日,全國黨員募集的“特殊黨費”已達67億元,這一數字還在逐日上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它承載的,是全國7000多萬黨員一顆顆與人民血肉相連火熱的心;它飽含的,是全國7000多萬黨員對災區人民的一片深情;它代表的,是在災難面前,一個永葆先進性的共産黨員群體最真誠的心意!

  或許,每一個黨員的個人力量微不足道,但匯聚在一起,便是燦爛星河。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一切誓言的基座,是一切勝利的秘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如同每一次危急關頭,衝在最前面的,總有人民軍隊,總有武警公安消防官兵,總有白衣天使……

  要問在災區,什麼顏色最耀眼,人們一定會説:是綠色,是橙色,是白色。

  如同每一次危急關頭,衝在最前面的,總有人民軍隊,總有武警公安消防官兵,總有白衣天使……汶川地震,他們來了。集合,集結,集聚!空降,徒步,涉水!奮進,挺進,突進!用生命捍衛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延續生命!

  地震發生第13分鐘,全軍啟動應急機制。地震發生第2小時07分,成都軍區兩架查看災情的直升機冒雨起飛。距地震不到10小時,1.2萬名解放軍武警官兵進入四川災區展開救援。短短幾天,全軍和武警部隊投入現役部隊總兵力11萬人,5.2萬名公安民警戰鬥在一線,公安消防部隊18位將軍來了8位。打通生命通道,在廢墟中與時間賽跑,決戰堰塞湖……處處有他們的身影。

  接到命令的在集合,沒有接到命令的也在集合。災區一位休假士兵在地震來臨時,穿上軍裝向前來救災的部隊幹部説:我是現役軍人,現在聽你指揮!

  5月12日晚,衛生部值班室鈴聲不斷,都是主動請戰奔赴救災最前線的電話。重慶市衛生局組織起應急救援隊,于13日淩晨抵達災區,成為全國第一支進入災區的外省市醫療隊。全國衛生系統緊急行動,6萬醫療衛生大軍以第一速度奔赴災區。救治生命,災後防疫,心理救援……處處有他們的腳步。

  一位詩人把這稱之為“五月,中國集合。”他寫道:“一支支的隊伍來了/他們在五月集合/這是心的集合/這是力量的集合/這是汗水的集合/這是血脈的集合/這是聲音的集合/這是生命的集合/這是南北的集合/這是東西的集合/這是黃河與長江的集合/這是華山與泰山的集合……”

  不用問為什麼,這是人民在呼喚他們,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是心臟在同一個頻率跳動的本能,這是我們整個民族強大的脊梁!

  直升機條件不夠,盲降;不能起飛,徒步;沒有機械,用手和肩膀;手磨破了,指甲摳掉了,用血,用肉。什麼叫軍民警民唇齒相依,手足情深,血肉相連?這些字眼,此時此刻,從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變成了準確的樸實的敘述。

  有多少個鏡頭讓人銘心刻骨?戰士們因體力嚴重透支而暈倒,又一次次衝上去;許多戰士堅持每天只吃一頓飯,把節約的口糧送給災區百姓;並不年輕的少校背著81歲的老人艱難地翻越著大山;消防官兵一手拄著棍子,一手抱著孩子,趟過湍急的河流;失去十位親人的女民警蔣敏忙碌而憔悴的身影……

  有多少聲音在耳邊回蕩?“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這是一位消防戰士跪地哭求的聲音。“我用紙包一下就好,繃帶留給需要的人用。”這是一位因救人受傷的戰士堅定的聲音。“小妹妹,別説話,保存體力等叔叔來救你!”這是錚錚男兒溫柔的聲音。“下面還有人嗎?”這是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的廢墟上,戰士嘶啞呼喚的聲音。“災區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做的工作越多,親人們的損失就會越小!”這是家裏也同樣受災的官兵的聲音。所有的聲音匯成這一句:“山可崩、地可裂、江河可以斷,但中華民族緊緊連在一起的心分不開,軍民警民之間的血肉相連深情斬不斷!”

  情到深處才是真。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我的土地和人民愛得深沉!

  5月14日,一支15人組成的空降小分隊,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引導、無地貌資料的情況下,在與外界隔絕的茂縣4999米高空實施傘降,創造了空軍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跡。

  不用尋找這奇跡的答案。滿頭銀發的將軍王維山説得好:“我讓你下去幹什麼?你去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利益創造了奇跡!

  從締造新中國的硝煙中走來,從98抗洪的滔滔洪水中走來,從年初抗擊雪災的冰凝中走來……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利益創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跡!

  就像那首歌中唱的:“這是一個危急時刻,無情災難正把大地摧垮;我的戰友你星夜迸發,捨身為人民什麼都不怕……”

  戰友兩個字,又何止是寫給人民子弟兵!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無數無數的戰友,都在這裡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5月15日,成都的機場,4位護士緊緊拉著直升機的機門,哭著哀求機長:“我很輕的,帶我走吧,帶我走吧!重災區需要護士。”

  74歲高齡的張泮林教授,在兩天一夜的連續手術後,累倒在手術臺邊,心臟停止跳動近1分鐘。

  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黃瓊強忍失去7位親人的悲痛,擦乾眼淚,出色地協助完成了上百台手術的搶救任務。

  “華益慰醫療救援隊”的旗幟高高飄揚,每到一地,他們都眼含熱淚:“鄉親們,黨和政府派我們來給你們送醫送藥來了,地震奪去了你們的親人,我們就是你們的親人!”

  從年輕美麗的護士,到白髮蒼蒼的專家,都將生死置之度外。廢墟中,帳篷裏,課桌上,甚至菜地裏……處處皆是手術臺。許多醫務工作者都是從2003年抗擊非典的鬥爭中走來,上次是疾病,這次是天災,不變的是救死扶傷的職業信仰和精湛的醫術!

  不,僅僅只是職責,僅僅只需要技術嗎?醫者仁心,是對人民的深沉的愛,是集技術與情感於一身,才奏響了動人的生命之歌!

  災難時刻,有多少個“震生”呱呱墜地?喜極而泣的護士説:“我每迎接一個新生命,就好像在向災難進行一次無聲宣戰!”

  微風掀動著白髮,72歲的水利專家徐麟祥仔細地查看著唐家山堰塞湖。老人5月13日即趕赴震區,對大壩震損情況全面摸查。“我要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回饋長江,回饋人民。”

  在徐麟祥的身後,更有一批批用專業技能為抗震救災夜以繼日地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為保障災區通信條件、分析災區風雲氣象、指點環境安全隱患而奮鬥著……

  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當老鄉們從自家廢墟中扒出僅存的臘肉,哭著求戰士吃上一口;當在什邡,戰士把最後一壺水送到受災學生面前,軍用水壺依次傳下去,又一口未動地回到戰士們面前;當在垮塌半邊的居民樓三樓,癱瘓的老婆婆阻止冒險搶救自己的消防隊員:“孩子們,你們下去吧,我已經是入土半截的人了,你們還年輕啊”;當奄奄一息的91歲老人突然清晰地喊出:“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解放軍!”當廣東援川醫療隊歸來,所有隊員的登机證上,乘客姓名一欄中,都沒有名字,而是打上了英文單詞“英雄”;當醫務工作者接過人民送來的錦旗:“人説天使很遙遠,在生與死的時刻,你們就在我們身邊,你們是天使在人間”……

  情切切,愛深深。這是一切誓言的基座,這是一切勝利的秘密,這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通過電視機,這個鏡頭震動了多少人的心:一個剛剛從廢墟中營救出來的小男孩,臉上沾滿血污,躺在簡陋的擔架上,艱難地舉起受傷的右臂,向救援他的解放軍官兵致敬。

  莊嚴的敬禮,這是這個孩子代全國人民的致敬;莊嚴的敬禮,獻給綠色、橙色、白色……一切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顏色!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主人翁意識的高揚,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教師、學生、工人、農民……災難面前,普通人的另一個名稱是“勇士”!

  生與死,這是人必須面對的永恒主題。它很嚴肅,但有時候也不免輕浮,因為人們常常只用筆墨來探討其中的奧義。然而,當自然的偉力抖落下真實的生死時,它沉重得令人窒息,足以讓任何語言失去力量。

  地震來臨,生死一線,普通人直面的是血淋淋的考驗。在平靜的生活中,他們是老師,是學子,是工人,是農民……而在巨大的災難中,他們成為勇士。軀體之輕,承受不住垮塌的瓦礫;而生命之重,卻經得起大地的震顫。

  一位劫後余生的年輕母親説:“小時候我問媽媽,人為什麼流淚。媽媽説,長大你就會明白了!我現在也當了媽媽,女兒也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説,眼淚由愛而生,生活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這世界充滿愛!”

  因為愛,“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因為愛,“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大災難讓千萬個家庭支離破碎——老人或許失去了兒女,孩子或許沒有了雙親,但愛的力量會補償這一切。相識的、不相識的人匯集在一起,這個大大的“家”溫暖著每一個悲傷的心靈。

  在這個大家庭裏,有人近在咫尺,有人遠在天涯,但地震襲來的那一刻,他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馬公僕,彭州一名普通退休職工,地震中他身負重傷。但為了託兒所中午睡的80多名孩子,他一次又一次衝入險境,將孩子們一一轉移到安全之地,而他自己卻默默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楚。

  在什邡市紅白中心學校,校舍在地震中轟然坍塌。而那些教室中的老師,儘管距離門口僅咫尺之遙,卻毅然決然將所有逃生的機會留給孩子,在最後時刻,拼盡最後一口氣,他們也要用身體構築起生命的避風港……當救援人員在廢墟中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中有人硬生生地扛著厚厚的樓板,有人的手依然為學生指示著逃生的方向……

  這樣的故事,幾乎發生在每一個災難現場。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絲毫猶豫遲疑。倖存者的生命就這樣在跌宕起伏的拯救行動中不斷獲得新生,逝去者凝固的動作,是生命之歌最後輝煌的咏嘆,是血脈相連的依依不捨。

  因為親歷,災難的倖存者就是最及時的救災者。他們的呼喊,最先在死亡的陰影中亮起了生命的信號。這裡,每一個細節都撼人心魄,每一個人都為之淚流滿面,以致任何描述者都痛感表達能力的貧乏。

  當言語難以承載情義,行動就是最好的表達。廢墟之上,那些堅毅的臉龐,那些挺立的身影,就是哀思凝結的痕跡,就是抗爭留下的風景。

  汶川地震的消息甫一傳出,奔赴災區的志願者人潮涌動。

  “啥都顧不得了,就是救人!”曾親歷唐山大地震的宋志永從北京輾轉鄭州、西安,一路雇車趕到重災區北川縣。短短一天內,他就在北川中學挖出了十幾個孩子。當千千萬萬個宋志永,穿梭在救援的各個地方,人們看到的,是普通中國百姓的赤忱與熱血。

  20萬志願者的隊伍,沒有統一的著裝,但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都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他們的存在與力量。人們也許不知道他們都是誰,但人們都知道他們為了誰。他們有共同的理念——“因為我活著,所以我要來!”

  的確,行動無需太多的理由,僅僅因為活著,就難拋手足之情,就會擔當起道義責任。許許多多年輕的志願者以他們尚屬稚嫩的雙肩,擔負起時代註定要賦予他們的重托,廢墟上的拼搏成為他們最厚重的成年禮。

  當災區的道路邊豎起“感謝志願者”的標語,拯救與被拯救,奉獻與感恩,都凸顯出生命彼此之間的激勵、責任和關愛。這是社會責任的承擔,這是主人翁意識的高揚,這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四海一家,同舟共濟。

  當地震的噩耗震蕩人們的心靈,時空的局限被超越了。有人奔向前線,有人將後方變成了前線——捐款,獻血,加班加點,獻計獻策……千萬雙眼睛,時刻關注著災區傳來的每一個消息,關注著統計數據的每一次更新。在無限的網路空間裏,無限的愛意更是如潮水般涌了進來。在關於地震的“帖子”裏,一個個關切的問候,一個個真摯的祝福,讓虛擬的世界變得溫馨無比。

  面對災難,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天南地北,普普通通的人們以血濃于水的一往情深,昭示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萬眾一心的精神風貌。生死相依,不離不棄,這早已深深熔鑄在我們民族的性格之中。

  我們是一家人。巨大的自然災害,傷得了我們同胞骨肉和肌膚,卻割不斷兄弟姐妹間的情誼;地震可以毀壞我們的家園,卻摧毀不了我們的信念。多難興邦。當13億顆心臟一起跳動,當13億雙手緊緊相扣,當13億人民和衷共濟,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黨,還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還有什麼艱險不能跨越!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偉大鬥爭中展示出的民族精神。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汶川大地震數萬遇難同胞用生命留給我們的深刻啟迪。

  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戰勝一切困難,生生不息、昂揚不屈的力量源泉!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