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美國記者感嘆:中國救災表現讓美國人“生妒”

時間:2008-06-10 14:0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6月5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的救災努力迅速而全面”。文章摘要如下。

  6月6日,江淮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派往四川地震災區新聞中心的三位志願者車手,駕駛江淮越野車送媒體記者前往地震重災區安縣鄉村途中。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識已是朋友”。不為名,不圖利,只願真情常駐人間;不怕苦,不畏難,只望陽光溫暖心田。將我們最美好的祝願和最真摯的感謝都譜寫成歌,送給無私的志願者。如果你也躍躍欲試,就看看這些抗震救災中的志願者的故事,他們是快樂的,這是他們無怨無悔的選擇。 新華社記者 陳海寧 攝

  在一次競選演講中,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對救災努力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説法。他在週三説:“我們必須為迅速應對一場自然災害做出比我們目前已經做到的好得多的準備。當美國人民面對災難時,他們有權期待他們的政府擁有最基本的競爭力。”

  作為一名最近幾週在中國地震災區採訪的記者,我看到麥凱恩所描述的這個遠景變成了現實。

  記者的工作是對所發生的事件採取挑剔的態度。但這一次的情況完全不同。在應對災難方面,必須給予中國應有的稱讚。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法國第一位女總理埃迪特克勒松曾把日本人稱為“試圖搶奪世界的黃螞蟻”,這一評論使她的聲譽長期受損。在這番種族主義言論的言外之意中,她抱怨的重點在於,西方面臨著一個亞洲國家不公平的競爭,在這個亞洲國家中,集體的紀律和行動、團隊的凝聚力比個人的需求更重要。

  將所有成見放在一邊,應該説,中國此次對地震的反應,極其類似于被克勒松在過於簡單化和誤解之中批評的日本人的許多特性。

  清晨或是傍晚,在四川省這一帶的公路上開車,總是會遇到滿載救災物資的巨大車隊開往像都江堰這樣受災嚴重的城市。車輛都根據原籍編成車隊,或是從湖北來的水泥車隊,或是從山東來的帳篷車隊,或是自上海來的重型設備車隊。基本上每個省都加入了救援行動,但並不僅僅是努力加入的問題:人們可以感覺到,大家正在暗暗較勁,看誰提供的援助最多。

  個人和小團體的表現也毫不遜色,而且毫無疑問熱情持續不減。

  6月9日, 來自陜西安康水電廠的志願者杜文娟(左一)在帳篷裏為孩子們講述她來到四川地震災區當志願者20多天的服務經歷,鼓勵學生好好學習,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園。 當日,志願者教師在四川省江油市災區的帳篷學校裏和這裡的近百名學生上完帳篷裏的最後一課。 隨著四川地震災區生産生活的逐步恢復,失散的學生也陸續回到學校復課,災區教學工作一天天走向正軌,一些帳篷臨時學校也由此結束其特殊使命。江油市帳篷臨時學校從5月19日開辦以來,前後共有60多個自願者來到這裡為孩子上課服務,最多時這裡的學生達400多名。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6月9日, 想到就要和孩子們分別了,志願者杜文娟心裏依依不捨。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四處可見穿著“我愛中國”T恤衫的人們,以及對過去各個時期民族主義情感爆發的回顧。中國人找到各種方法參與進來,而且大多數是以家庭為單位反映出來。

  都江堰市規劃局官員對我説:“在重建後,都江堰將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建築物中將修建特別的房間,人們可以在這些房間中避難,存活一個月。”

  任何看到上海、北京這些城市是如何飛速發展的人,都不會懷疑中國讓這一夢想成為現實的意願,而且這一切會以一種讓新奧爾良(2005年遭受“卡特裏娜”颶風襲擊———本網注)生妒的速度發生。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