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友:蔡英文兩岸政策何以令人不滿?

2017-11-02 16: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對於上任近一年半的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的表現,親綠智庫“臺灣民意基金會”1023日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高達52%的民眾不滿意,遠高於滿意的36.4%,而且強烈不滿意者佔22%。筆者以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任以來實行的兩岸政策,之所以令人不滿,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限縮了兩岸經貿交流和臺灣涉外事務的空間。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20085月在國民黨重返執政之後,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恢復了中斷9年的制度性協商,通過11次會談,簽署了23項協議,涵蓋兩岸交通運輸、陸客赴臺、勞務合作、服務貿易等各個領域,創造了巨大的和平紅利,給兩岸關係帶來了最和平穩定的一個階段,受到臺灣民眾的普遍肯定和好評。

  然而,蔡英文自從去年“5.20”上任以來,對“九二共識”不作正面回應,對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和兩岸關係的性質避而不談,採取回避、模糊、拖延的消極態度。她多次宣稱:“維持兩岸現狀”,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但就是不提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原則”,表面上看她是在對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打模糊牌,讓藍綠對她都有所期待,實質上是她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刻意保留推行“臺獨”的空間和機會,蔡英文的這種態度導致兩岸溝通協商機制“停擺”,無法就經貿交流、臺灣涉外事務等兩岸議題進行協商談判。臺灣的所謂“國際活動空間”受到進一步限縮,臺灣馬英九當局保留下來的23個“邦交國”,已有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及巴拿馬與臺灣“斷交”,與大陸建交;世界衛生組織、民航組織等國際組織年會在過去馬英九主政時期連續多年向臺灣發出邀請函,而今蔡英文主政的臺灣被拒之於門外。

  其次,蔡英文持續推動“臺獨”傷害大陸民眾感情,降低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就學、投資的意願。蔡英文多次發出兩岸善意互動的倡議,也強調對大陸“已盡了最大善意”,但這只是“口頭禪”、煙霧彈,實際上她不但“獨心”未死,還大力推動文化“臺獨”等“臺獨”分裂活動,包括“去蔣化”、“去孫化”、取消“遙祭黃帝陵”、將“中國史”列入“東亞史”、降低語文教科書文言文比例、推行官方語言“多元化”、拆除臺北故宮博物館12生肖獸首等。另外,蔡英文在就職演説中強調:“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指大陸市場)的現象”,表明推進“新南向政策”,試圖達成經濟“臺獨”目標,結果一些臺灣企業在越南、印度等國家投資遭到巧立名目的重重罰款和違背諾言的加稅,“新南向”變成“新難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蔡英文如此緊鑼密鼓地推動“臺獨”活動,目的是試圖割斷臺灣與大陸的血脈、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歷史文化聯結,製造臺灣與大陸無關的假像,向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灌輸“臺獨”思想,培養更多的“天然獨”年輕世代,明顯違背了大陸人民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望,傷害了大陸人民的感情,加深了大陸人民對臺灣當局加快推進“臺獨”的疑慮,因而去臺灣旅遊、就學和投資的意願也隨之降低,許多人打消了赴臺的念頭。

  最後,蔡英文對大陸採取歧視乃至敵視的做法,與大陸不斷推行惠臺政策措施相比,是以怨報德的行徑。大陸反覆強調,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儘管蔡英文上任之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推行“去中國化”“臺獨”策略,讓兩岸陷入冷對抗的僵局泥潭;但大陸還是不改惠臺初衷,根據在大陸學習、就學、創業、生活的實際需求,持續推出惠臺政策措施,涉及文教、出行、保險、求學等方面20多項政策,大陸已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有統計顯示,共有3500多名臺灣青年在這些地方就業創業,有2萬多名兩岸青年參與基地或示範點舉辦的各種活動,大陸採取這些舉動,體現了關心和照顧臺胞的誠意與善意。

  反觀不時發出兩岸互相釋放善意倡議的蔡英文,卻是説一套、做一套,對大陸經常採取歧視乃至敵視的做法。大陸配偶以外的其他在臺外籍配偶,只需四年居住時間就可取得身份證;而大陸配偶必須在臺灣居住六年以後,才能申請身份證。蔡英文不同意“立委”關於陸配取得身份證由六年縮短為四年,與其他外籍配偶一致的提案。很多陸配感嘆的説:“不能忍受不平等待遇,我們陸配不是敵人。”她推行“倚美媚日抗中”的戰略,加強與美國的軍事聯繫,多次向美國表達臺灣購買先進武器設備的訴求。她美化日本當年對臺灣的殖民統治,不提日軍曾經掠奪臺灣的資源和屠殺臺灣人,卻誇大日本人曾經對臺灣的貢獻,為其歌功頌德。她的這些行為,意在強化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對意識,阻撓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違背了廣大臺灣民眾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盡可能獲得兩岸和平紅利的期望,是以怨報德、以惡報善的卑劣行徑,不僅不會被臺灣民眾所接受,只會引起他們更大不滿與反彈。(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