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兩岸政策無法突圍的關鍵所在

時間:2014-01-20 15:39   來源:台灣網

【編者按】 

  民進黨為廣泛討論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共召開9場“對中擴大會議”(華山會議),也舉行多場“中國事務委員會”,試圖凝聚黨內與泛綠陣營聲音,做為民進黨“對中政策”與民共對話的新基礎。由於民進黨主席改選在即,又關係到民進黨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提名,有意競逐的民進黨要角紛紛拋出了各自的兩岸論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謝長廷的“憲法共識”、華山會議淪為空談的“憲政共識”以及蔡英文主導的“臺灣共識”。雖然都冠之以“共識”,但民進黨各大佬們顯然每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圖片來自網路)

   虛晃一槍的”“憲政共識” 

  2013年11月14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提出總結報告,其中,提出“以憲政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基礎”,並計劃在2014年1月9日“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定案。   【詳細】

  對此有媒體分析表示,民進黨以“憲政共識”取代“憲法各表”,意在回避敏感的“國家”定位問題與“一中框架”對綠營的刺激。然而,“憲政共識”比“憲法各表”更加模糊“憲法”裏面的“一個中國”要素。謝長廷與民進黨精英解釋的“憲政”指涉“憲法”實施與整個體制運作,是一個動態過程,也就是這部“憲法”在臺灣實施60多年,經過7次修“憲”,也見證領導人直選、“立法院”全面改選民主化歷程,明顯有“憲法一台”成份。【詳細】

  不容諱言,部分綠營精英對“憲政共識”真義存有疑慮,加上“憲政共識”顯得曖昧、不清不楚,遑論接受。民進黨要讓群眾支援此理論,恐怕要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期與宣導期。因此“憲政共識”的説法,在民進黨2014年1月9日通過的“對大陸政策檢討紀要”中,由於主張“憲法共識”的謝長廷與主張“凍獨”的柯建銘共同質疑,並沒有通過。在此之前,國臺辦發言人也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由於民進黨不放棄“臺獨”老路,大陸不可能接受“憲政共識”。【詳細】 

 

 臺當局前“行政院院長”、民進黨要角謝長廷。(圖片來自臺媒) 

   備受爭議的“憲法共識” 

  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共識”的兩岸論述主要如下:朝野各界應尋求 “憲法的重疊共識”取代國共堅持的“九二共識”,以“憲法各表”取代“一中各表”,作為臺灣與中國(大陸)互動協商的基礎,創造兩岸的互動空間,再依據“憲法各表”原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

  此一説法遭到民進黨內部強烈質疑。民進黨前新係總召段宜康稱,這是包裹著“憲法各表”外衣的“一中各表”,謝長廷忘了“臺灣前途決議文”是退無可退的底線,而“憲法各表”更打破“臺獨黨綱”底線,也推翻了民進黨長久堅持的原則。【詳細】 

  專家解讀稱,謝長廷倡議“憲法各表”,其實就相當於“一中各表”,承認在一個“屋頂”之下,“兩個房間”可各自表述。在民進黨的兩岸論述中,是説得最直接的,也算是最務實的,因此在民進黨內被“基本教義派”罵得最兇。   【詳細】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圖片來自網路) 

  虛無縹緲的“臺灣共識” 

  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月9日下午召開第5次會議,通過對大陸政策檢討紀要,未納“憲政共識”,臺當局前“行政院長”謝長廷重申“憲法各表”,但經過討論後,蔡英文提出“應該積極凝聚臺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的説法,希望取代“憲政共識”,最後獲得各“委員”的支援通過。臺媒對此評論説,“臺灣共識”終究是指臺灣內部共識形成的方式,是機制而非政策;若談不出具體內涵,而繼續耍嘴皮式、空泛地談“凝聚臺灣內部共識”,註定會是一顆被淘汰的“落日”。 【詳細】

  蘇貞昌在“對中紀要”出爐後,先搬出青壯派曾力促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又重提“海灘之鷗”、“中國加一”,但何時辯?怎麼辯?卻沒下文,更不見項目小組研議;反而是蔡英文把握在民間的彈性身份再出手,遣人登陸談兩岸經貿;無論訪問與否,都已搶先執行了“對中紀要”的交流內容。 【詳細】 

  “臺灣共識”終究是指臺灣內部共識形成的方式,是機制而非政策;蘇蔡若有心更上層樓,須説清楚什麼是“臺灣共識”?是“臺獨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還是“憲法各表”等?難道還有比“九二共識”更能建立兩岸互信的論述? 【詳細】

   【結語】  

  民進黨之所以在兩岸政策上無法突圍,關鍵在於它在兩岸政策上存在重大盲點,大陸是從維護臺海和平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高度來看待兩岸關係互動。而民進黨的格局顯然太小,基本上是從派系權力博奕之角度處理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一國關係還是兩國關係,這是民進黨必須要回答和嚴肅面對的問題。民進黨政治人物如果想在這個議題上採取模糊和回避的策略,其實也只是一廂情願。名稱並不重要,核心還是在兩岸關係之定位,這是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被牢牢死捆的關鍵所在。 【詳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