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名人故居:到臺灣看看他們的家

時間:2014-10-10 07: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那一個個昔日的庭院雖已人去屋空,但主人的生活氣息仍在纏繞,那時的家居生活、社會面貌觸手可及,對於後來者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現在,大陸游客已經成為臺灣旅遊業的最大客源,臺灣名人故居也成為旅遊市場的賣點。蔣介石、張學良、胡適、張大千、梁實秋、三毛等人的居住地都已整理出來對外開放,在延續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成為旅遊資源。

  張學良軟禁處

  臺灣主管部門文化資産局嚴淑惠科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臺灣對包括不少名人故居在內的古跡和歷史建築,強調保護也注重活化再利用。如果只保護起來,而不能使其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被保護者便成為冰冷的標本,失去了融入人群的溫度,也就失去了保護的實質意義。無論是保護和活化,都有《文化資産保存法》作為執行依據。據此,文化資産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建築持有人三方都有權利和義務,持有人可提出計劃申請保護和活動的補助款,並承諾依計劃執行。如違約,會被限期改善、追回補助款。個別不能盡到保護之責的,也會被強制或協商收回管理權。這個環節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有規範的程式,不僅令保護和再利用得以健康發展,也提升了社會對歷史建築的重視和再利用水準。以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山裏的張學良故居為例,張學良在此地被軟禁時間最長,但原來住的房子已經被50年前的一場颱風徹底摧毀。隨著大陸游客的抵臺,新竹縣捕捉到“少帥”這個招牌的當代價值,開始挖掘張學良的“清泉歲月”,于2008年在原址的溪對岸建了一個“張學良故居”,吸引不少遊客特別是大陸游客前去。但就在今年9月,又一座“張學良故居”揭牌剪綵,這個故居更接近歷史真實,它就坐落在原址,不僅建築及陳設都根據照片和當年憲兵、警察回憶原樣呈現,連周邊景物也恢復如初。這緣于2012年,張學良的故鄉人遼寧省參訪團特意進到山裏訪少帥故居,卻得知並非原址原建,大感失望。原建追不回,但原址還聊可彌補,於是遼寧省出資2000萬元新台幣與新竹縣成立了故居基金會,在原址再建故居。雖然張學良故居不屬於“保存法”的古跡和歷史建築,但追求的也是還原歷史、開掘現實價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