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臺灣小升初 家長也糾結

時間:2014-06-05 08:37   來源:人民日報

臺北祭孔典禮上的臺灣小學生。

臺北祭孔典禮上的臺灣小學生。資料圖片

  公開透明的操作,教育資源的豐富,教育觀念的轉變,這些原因,使得臺灣的小升初家長們不至於太焦慮。但是,身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環境,面對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的選擇,面對12年義務教育的不確定感,家長們的內心還是難免有些糾結。

  就近入學是總原則

  “我應該是讀信義國中吧!”家住臺北市信義區三犁裏的林同學,是信義國小六年級學生,雖然馬上就要小升初了,但他沒覺得有什麼煩惱。因為早在今年3月,他就填寫了所在學區信義國中的申請卡,如今正在審核過程中。對於最後的結果,林同學説:“即使信義國中額滿,學區附近的興雅國中也不錯啊!”

  在臺灣,無論城鄉,小升初分兩種情況,一種公立學校,一種私立學校。臺灣簡稱公立中學為國中,公立小學為國小。公立學校,不論是所謂明星學校,還是普通學校,其招生原則一概是按照學區就近入學。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介紹,臺北市特別制定了小升初的相關法規和操作細則。每年3月,開始啟動國中新生入學相關程式,由原就讀之小學將初審後的新生入學卡依學生學區送至國中,國中再依照法規審查學生的入學資格,最後按照資格排名錄取,如果額滿,那就調劑到附近學區的學校。

  陳順和説,臺灣戶籍申設自由,小升初的審查主要是看學生及家長的學區設籍及居住情況,這有嚴格規定。比如,如果孩子居住的房子是租屋,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監護人)要在該處連續住3年以上、租賃契約要經法院公證,並提供當年度水費及電費收據證明居住事實。雖有人覺得很麻煩,但是卻能杜絕極少數人的徇私舞弊。也因為一切照章操作,公開透明,所以基本上沒人有疑義。

  私立學校,則又分兩類情況。一類是接受政府獎補助的,其招生範圍必須以本地為主,並由學校依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核定班級數先行公佈招生名額,再由新生自由登記,如登記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採用抽籤方式決定。而且,這類學校被規定不得採用測驗、口試或任何類似考試、審查成績的方式進行招生。至於另一類未接受政府獎補助的私立學校,則可自行訂定該校招生入學方式。

  有意思的是,在臺北市雖然所有的公立學校,小升初都免試入學、按區分發,但是還是有一些學校,招收特長生,學生可以在通過聯合測試之後跨區就讀。比如仁愛國中、南門國中及師大附中3校,每年的初中音樂班招收90名新生。金華、古亭、五常及百齡等4個中學每年招收120名美術新生。另外,雙園及北安國中等2校計招收60名舞蹈新生。陳順和解釋説,這主要是為了培育具有優異藝術才能之學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