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制霸淩 學校家庭社會應三管齊下

時間:2010-12-27 09:58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26日刊載社論“霸淩防制 學校、家庭、社會三管齊下”,社論指出,臺灣校園霸淩由來已久,並不是一時流行現象。一旦發生霸淩事件,校方當然應該要及時、妥善處理。防制校園霸淩基本上都是治本的問題,涉及到教育本質、校園風氣、學生的價值觀。這些都不是只有學校應該教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樣也很重要。防制校園霸淩,其實是要對臺灣社會進行一個總的檢討。

  

  全文摘編如下:

  

  桃園八德中學霸淩事件震驚島內,也使得反霸淩、反制霸淩成為關注的議題。各界對霸淩的討論,從校園安全擴大到教育體制,甚至社會風氣與道德倫理,可以説,校園霸淩現象一方面讓人反省是否成人世界強淩弱的暴力邏輯已浸染了孩子的世界;另一方面,校園霸淩也顯現出臺灣今日教育制度與價值觀若干誤謬不足之處。 

  臺“教育部”24日召集島內高中、高職校長開會,要求各校展開反制校園霸淩總動員,“教育部”要成立校園霸淩防治會報,比照SARS與H1N1等重大疫情的模式,每週開會兩次;每個月還會對重大校園霸淩事件邀集“法務部”、警政與社政單位與會討論處理過程。 

  臺灣校園霸淩由來已久,並不是一時流行現象。一旦發生霸淩事件,校方當然應該要及時、妥善處理,但是不是一定要擴大“通報”;或者,要通報到哪個單位的哪個層級, 或許是個值得更謹慎思考的問題。因為校園霸淩涉及的是長期的校園內的人際問題;人際的問題,成因總是很複雜,不是用像隔離、追蹤感染途徑或者施打疫苗預防等這類思維與動作,就可以處理的。 

  目前陸續出現多起霸淩事件,但這些大多是過往陸續發生的案例,只是在新聞熱潮下集中爆出,並不是臺灣最近有什麼校園霸淩傳染症,或者有霸淩病毒在校園內快速蔓延,所以需要每週兩次會報、然後發現霸淩再急速通報。基本上,校園霸淩與重大疫情是性質完全不同的事,要老師、相關人員不斷開會、會報與通報,會不會太過勞師動眾?反制校園霸淩是長期工作,所以,這種形式的會報要做的話,就不是一季、半年,或者是一年,而是要經年累月地開下去,教育單位能撐多久?與其讓校方、警政單位不斷開會通報,不如花多一點時間促進親、師關係,校園防霸淩的鐵三角是學校、家庭與心輔社工;警力是最後一個應該被考慮進來的力量。 

  老師是第一線面對與處理包括霸淩在內的校園事務的人,但老實講,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老師十分難為,一有不當,媒體爆料、民代施壓,老師和學校難逃激烈公評。而在幾近“零處罰權”的前提下,事實上,也有很多老師對如何經營、管理班級存在著不知所措的痛苦。很多家長在自己家裏就只用“好好講”、“好好溝通”管教自己的孩子都常力有未逮,管也管不動,教也教不好,將心比心,一個班級幾十個、一個學校幾百、上千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學生,老師們、學校行政人員又該怎麼做呢?當教育主管、社會風氣、家長並不把尊重老師視為必要,孩子們會有尊師重道的認知與習慣嗎? 

  八德中學是個案,是特例,臺灣並不是每所學校都是這樣,也不是每所學校都有這種校長與老師互不信任、互相對杠的怪現象。教育主管思考處理校園霸淩時,毋需陷在八德情結裏,弄得風聲鶴唳,讓教育工作者失去信心。就防制校園霸淩這個工作而言,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還是最重要與最辛苦的一群人,他們需要鼓舞、需要認同。因此,在要求老師要有教學專業的同時,是否也該要求學生與學生家長,社會名流、知名演講者,不要動輒站在學校的對立面,不要輕易就指責老師們是只會給學生壓力、沒有同理心的“你們大人”。 

  防制校園霸淩基本上都是治本的問題,涉及到教育本質、校園風氣、學生的價值觀。校園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場所,而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有什麼樣的大社會,往往也就有什麼樣的小社會──校園;而每個孩子其實也是家庭的産物,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的人格養成最初也最重要的地方,因此要孩子對人際關係有正確認識,要他們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對人施暴、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時,要知道該如何自保…等等,這些都不是只有學校應該教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樣也很重要。防制校園霸淩,其實是要對臺灣社會進行一個總的檢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