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祭出“臺獨清單”舉措的背後,恰是大陸對臺灣同胞滿滿的善意

2021-11-13 11: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期,大陸正式公佈了三名“臺獨”頑固分子的名單,“蘇貞昌、遊錫堃、吳釗燮”等極少數人員因為“極力煽動兩岸對立、惡意攻擊誣衊大陸、謀‘獨’言行惡劣、勾連外部勢力分裂國家,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穩定,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而被大陸方面正式列入“臺獨”清單,並明確了包括“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限制其關連線構與大陸有關組織、個人進行合作,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等懲戒措施在內的終身追責舉措。

  這是大陸對“臺獨”勢力採取的第一步實質性反擊舉措,但相似內容對於關注時事熱點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就在不久之前,中國大陸在特朗普政府解散後,迅速對包括蓬佩奧在內的28名官員以及其相關聯企業實施制裁,“這些人及其家屬被禁止入境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他們及其關聯企業、機構也已被限制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對此,《紐約時報》曾評估,“這次中國發出的制裁,可能會給28名美國前官員造成30億美元的損失”。

  以蓬佩奧為例,其下臺後,原先準備赴美國科赫公司總部或子公司擔任CEO,領取百萬甚至千萬級的年薪,但遭受制裁後,科赫的董事長因不願失去中國市場,最終委婉拒絕了蓬佩奧。之後,杜邦、美聯航空、美孚石油等大公司也紛紛含蓄地拒絕了蓬佩奧的求職,迫使蓬佩奧最終只能“落草”名氣不大財力不足的哈得遜研究所,領取著8萬美元的微薄薪酬。不僅如此,蓬佩奧的兒子也被因“公司不會為了蓬佩奧兒子一個人而冒丟失中國市場的風險,那等於是自殺”的理由,被所在公司提前解雇。

  當然,不僅僅是蓬佩奧,同樣被制裁的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克拉伕特--就是那位曾經坐上飛機要去訪問臺灣後被迫中途折返的那位女士,因受制裁影響,導致其丈夫所在公司與中國的3筆業務泡湯,引得其丈夫火冒三丈提出離婚。

  美國的高官尚且不得不面對嚴重的後,更何況臺灣的“臺獨”分子呢?再者,臺灣並非“外國”,而是“一國”問題和“內政”,在一個主權國家內做出“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齷齪行徑,這類人可不僅僅要面臨嚴厲的經濟制裁,還包括“終身有效”的刑事追責。

  “臺獨清單”一經祭出,在島內很快引發了廣泛關注,一方面,是被列入清單的宵小,不得不死鴨子嘴硬,用“感到光榮,將繼續為‘自由民主’奮鬥”等自欺言論紓解憂慮;另一方面,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力量引以炒作,意圖放大普通民眾的“恐懼情緒”。

  事實上,大陸處理兩岸事務一貫持有的是有度、包容、友善的態度,嚴厲的懲處永遠只會留給“極少數”。本次“臺獨清單”的發佈也不難看出,大陸對於臺灣同胞所持有的滿滿善意:

  第一、“臺獨清單”的推出是美臺逼迫下的反擊之舉。為了確保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穩定的局面,維護最廣大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大陸一直以最包容、最寬容的態度面對臺灣各方的言行,可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攜美自重”,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越界《2758號決議》、《九二共識》和《反分裂國家法》等化設出的“紅線”,迫使大陸不得不祭出“臺獨清單”,進行嚴厲的實質性反擊。

  第二、“臺獨清單”尺度得當,點到即止。第一批“臺獨清單”大陸尺度拿捏得當,只公佈了三個在“煽動兩岸對立、破壞兩岸關係、圖謀分裂國家、危害臺海和平”道路上一意孤行,冥頑不靈的人員名字,這點到即止的舉措,核心目的並非為了制裁,而是旨在幫助廣大愛好和平的臺灣民眾看清這類人群的真實嘴臉及相關危害,同時也是警示那些雖走入迷途,但仍可挽回的人群,回頭是岸。

  第三、“臺獨清單”及嚴厲懲戒,最終是為了維護兩岸和平。大陸企業“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在10月29日華為軍團組建成立大會上關於“和平是打出來的”的言論廣受關注。這是華為近些年遭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持續打擊之後的切身體會。“兩岸關係”雖不能完全類比,但也卻有相似之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大陸的包容和寬容,一些臺獨極端勢力産生了幻覺,認為“臺獨”有機可乘,在推進“臺獨”或“漸進式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若放縱這些行徑無限發展下去,最終必將導致“不可挽回的惡果”,並且這“惡果”必將由臺灣普通民眾來進行買單。大陸方面恰恰是帶著最飽滿的善意和誠意,因為不願意看到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在懵懂的情況下,被迷惑,被蠱惑,被誘惑,而最終付出慘痛代價,所以才不得不以祭出有限制的“臺獨清單”的方式警醒臺灣社會,最終目的是喚醒迷失的人群,攜起手來反對“臺獨”勢力,維護兩岸和平。這片苦心,值得理性的臺灣同胞更細緻的體會,以及更好的向臺灣社會進行傳遞。

  當然,若臺獨極端勢力一意孤行,大陸現有的克制依舊可以隨時轉化成最堅決、最徹底的反擊,“不動如山,動如雷霆”是“勿謂言之不預”的最後提醒,畢竟,現在所有足以改變兩岸現狀的動因都已經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化,“動因已變,劇變將至”的所有條件也皆已接近成熟。兩岸和平究竟何去何從,臺灣同胞,命運就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上。(作者:雷希穎,全國青聯常委,海外界別副秘書長;中國海峽研究院(理事長);中國傳媒大學港澳臺與世界事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