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年輕人緣何“全面傾綠”國民黨能急病亂投醫嗎?

2020-01-20 14: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1月11日,臺灣舉行“二合一”選舉,亦即:臺灣地區領導人及“立委”兩項選舉。尋求連任的民進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獲得817萬票,大贏代表國民黨出征的高雄市長韓國瑜265萬票。蔡英文成為至199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開放“直選”以來,最高票當選者,突破了馬英九在2008年臺灣“大選”中斬獲的769萬得票記錄。而在“立委”選舉方面,在臺灣立法機構113個席次當中,民進黨拿下了61席,依舊單獨過半,再次奠定“第一大黨”的地位,而國民黨雖稍有成長,卻僅獲38席。民進黨依舊立法行政“一把抓”,“一黨獨霸”的局面未能被打破。對於此次“雙輸”殘局,國民黨進行了檢討,于1月15日該黨召開的中常會上,公佈了7大原因。其中最後一個敗選緣由,國民黨定調是“青年參與政治程度高,本黨不受青年選民青睞”。顯然,國民黨已意識到其敗選與年輕票源未能最大限度拓展有著密切關聯,但僅陳述三言兩語,並未進行深入剖析並提出因應之策。

  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楊昆福在《臺海》雜誌發表《臺灣年輕人緣何“全面傾綠”國民黨能急病亂投醫嗎?》署名文章,他從結構性因素致國民黨流失年輕票源、販賣虛假“芒果幹”民進黨大吸年輕票源、搶攻年輕票源藍營切勿疾病亂投醫三個方面對選舉結果進行分析,以下是內容全文:

  結構性因素致國民黨流失年輕票源

  據臺灣選務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此次選舉20到29歲的年輕選民共有311萬多人,其中第一次獲得投票權的“首投族”就有118萬,而外界估計20到35歲的年輕票源將近500萬。相對於此前選舉年輕人投票率低問題,此次選舉大量年輕人返鄉投票,並將多數選票集中投給了民進黨,此舉被認為是國民黨敗選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為何會出現民進黨受青睞,而國民黨不招臺灣年輕人待見呢?

  其一,多年“獨化”教育導致臺灣年輕人“天然臺”,其政治認同相對偏向綠營,這為民進黨大量培養了“天然選民”。從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主政臺灣當局時期,推動“教改”在島內中小學強化本土教育,凸顯臺灣歷史比重,灌輸“臺灣意識”開始。後續經陳水扁8年執政,強推“同心圓史觀”,進一步強化本土教育,並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等等。再到蔡英文主政的第一任期,變本加厲“獨害”臺灣年輕族群。除了悉數廢除前任馬英九對課綱的微調外,公然推動“臺獨課綱”,強行灌輸“分離意識”,“洗腦”島內青年學生。受李登輝及民進黨當局多年在教育領域的“臺獨”教育影響,如今已經獲得投票權及後續逐漸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一代,他們的史觀認同及政治價值傾向自然而然會偏向綠營。

  近些年來,不少臺灣民調機構經常會推出各式針對臺灣年輕族群的政治認同民調。毫無意外,歷經“臺獨課綱”灌輸的島內年輕人,不少展現出強大的“臺灣本土認同度”,並流露出與綠營政治操弄走向相符的“分離意識”。這種綠營人為強行塑造出的“天然獨”或“天然臺”,每年為民進黨養成了大量的“忠實選民”,並成為該黨進行政治動員的後備力量。在此次選舉之前,也就是2019年11月底,臺灣《商業週刊》針對“首投族”開展了一次民調,結果顯示有高達83.1%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僅有1.1%,認為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的也只有1成左右。而他們最為支援的政黨位列第一的是民進黨,其次是“時代力量”,第三才是國民黨。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包括國民黨在內的藍營政黨,在與民進黨進行政黨競爭之時,特別是每逢重大選舉,在爭奪年輕票源之際,勢必會出現“先天不足”的“症狀”。而若民進黨再進行意識形態動員,操弄“族群對立”或“世代之爭”,國民黨便會更加地被動。

  其二,“百年大黨”國民黨排資論輩,年輕人不易出頭的刻板印象難以擺脫。在2014年臺灣學生反服貿集會活動後,當時主政臺灣當局的馬英九同時也是時任國民黨主席,意識到國民黨存在巨大的青年認同危機,開始開展與青年對話,並著手進行改革。然而,收效甚微。國民黨在當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年輕票源大量流向了民進黨。2016年3月,洪秀柱接任國民黨主席後,開始進行大幅改革,推行“用壯育青”策略,然而由於任期過短,未能真正展現出應有的成效。國民黨于2017年5月進入吳敦義掌舵時代,黨內依舊未能擺脫大佬政治及地方派系持續坐大的生態,年輕人難有“出頭天”的刻板印象依然相當牢固。如此一來,國民黨與青年族群之間的“疏離感”還是十分濃厚,這對於2020“大選”贏得臺灣青年支援,在整體上造成了不良影響。

  其三,黨籍候選人韓國瑜個人政治考量短視、選戰策略偏差、個人形象遭扭曲,無形中排拒了年輕票源。2018年“九合一”選舉,韓國瑜在參選高雄市長時,憑藉訴求“庶民經濟”,通俗易懂的選舉口號及與臺灣“網紅”互動,經營網路有成,在臺灣網路上營造了不俗的聲量,贏得不少臺灣年輕人的認同與支援。然而,剛當選不久,韓國瑜便憑藉“韓流”趁熱打鐵,剛當選幾個月便投入國民黨2020黨內初選,被冠上了“落跑市長”的標簽。而綠營加大圍堵韓國瑜,如將其在高雄市議會的“跳針答詢”,貼上“韓總機”的標簽。加上,韓國瑜天馬行空的政見和表達方式,其原本接地氣的行事風格被扭曲成“草包”。在綠營媒體及網路不斷攻擊和抹黑之下,“討厭民進黨”被成功演化為“厭惡韓國瑜”,韓國瑜與年輕人的距離越拉越遠。並且,綠營瘋狂炒作和消費香港“反修例風波”,並對韓國瑜不斷進行“抹紅”。韓國瑜的年輕人支援度急劇下探,而對手蔡英文卻憑藉狂打“危機牌”不斷累積聲量。

  由於此前的“大選”,臺灣年輕人雖然熱情高,但投票率相對較低,基於此韓國瑜此次選舉主打“國政牌”,強力訴求中壯年以上選民。儘管選戰後期,韓國瑜轉向經營年輕票源,前往參加頗受臺灣年輕人支援的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據説在節目開播兩個小時,便吸引30多萬人次觀看,3天便突破300萬點閱率。然而,依舊未能在短時間之內,翻轉臺灣年輕人對其業已形成的刻板印象。據臺灣東森新聞報道,在臨近選舉投票前夕,臺灣有個叫“Zuvio校園”的學生論壇發起網路投票,儘管參與投票的38.50%學生表示仍在觀望,但有高達47.38%學生表態支援蔡英文,而韓國瑜僅獲得4.76%。可見,缺乏大量年輕票源支援讓韓國瑜在選戰中陷入了相對被動的狀態。

  販賣虛假“芒果幹” 民進黨大吸年輕票源

  在以上陳述的相關緣由的基礎上,此次選舉民進黨大打“危機牌”和“恐嚇牌”,炒作消費香港“返修例風波”,利用網軍帶風向,並在選戰後期成功將贏得的年輕人支援率,催票轉化成投票行為,在年輕票源部分大勝對手,進而助力奠定“二合一”選舉的勝局。

  其一,民進黨採用“口號式”民粹煽動手法,狂打“危機牌”,營造“芒果幹”(所謂“亡國感”)虛假氛圍,刻意扭曲事態原由,誤導臺灣年輕人的認知。2019年,原本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政治聲望蕩入谷底,氣勢低迷的民進黨及蔡英文,在兩個節點上扭轉了支援率,騙取了不少臺灣年人的支援。一個節點是1月2日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另一個是6月份爆發的香港“反修例風波”。“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也是解決兩岸僵局的最佳實施路徑,這已成為共識。然而,蔡英文當局刻意將“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也就是將“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等同於“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由於,綠營先前已大肆對“一國兩制”進行瘋狂抹黑和污名化,包括臺灣年輕人在內的不少臺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內涵要義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較大的誤解。綠營政客、意見領袖及親綠媒體口徑一致,“分進合擊”地將二者做聯結,加上國民黨對“一國兩制”的態度隨綠營起舞,反而陷入民進黨設下的輿論陷阱。原本秉承“九二共識”,主張兩岸良性互動的國民黨,其“兩岸關係牌”對於吸引包括臺灣年輕人在內的臺灣民眾的優勢被大大限縮,甚至被消解。

  而在2019年6月爆發的香港修例風波後,綠營政客及媒體再度借機炒作,刻意扭曲事態的原委,並選擇性地放大個別衝突場面,將矛頭指向香港特區政府及大陸。拋出所謂“今日香港,明日臺灣”口號,營造所謂“芒果幹”的虛假島內社會氛圍,大量騙取了臺灣年輕族群的認同與支援。而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除了繼續推波“修例風波”給臺灣年輕人的錯誤導向外,蔡英文當局繼續狂打“危機牌”,在“中共代理人修法”遭遇挫折後,民進黨繼續拋出對大陸充滿惡意和挑釁的“反滲透法”,並於臺灣“大選”前10天強行通過。而與此同時,運用“國安法”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等相關“法規”對臺灣統派、旅行業者及兩岸交流活躍人士進行“查水錶”、騷亂恐嚇和起訴判刑等等,形塑“寒蟬效應”的肅殺社會氛圍。並且,在選前大肆炒作王立強虛假“共諜案”,再透過親綠媒體及名嘴進行渲染和無限上綱,讓所謂的“芒果幹”更具“實感”,大量不明真相的臺灣年輕人因此被誤導。

  其二,加強與網紅互動,炒作網紅事件操作兩岸對立,拉攏臺灣年輕人支援。在選舉過程中,蔡英文加大與臺灣網紅互動的力度。比如,邀請臺灣網紅“阿滴”上她的專機,約臺灣網紅鐘明軒到官方住所話家常,上網路節目“博恩夜夜秀”大秀平民,和擅長搭訕話術的“波特王”合拍影片秀被“撩”等等。蔡英文眾多與臺灣網紅、Youtuber合作的影片大量吸引臺灣年輕人點閱,並消除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其中,“波特王”在與蔡英文互動過程中引發了兩岸輿情事件,與大陸合作方“Papi醬”公司“Papitube”終止合作,綠營及“波特王”趁勢炒作,形塑所謂大陸打壓假像,為蔡英文吸引年輕族群進行加碼。而民進黨當局借由爭議巨大的“同婚”議題進行炒作並最終使“同婚”在臺灣島內“合法化”,也由此強化了臺灣年輕族群的支援。

  其三,選前通過各種形式和管道進行組織動員催票,借由加碼營造“芒果幹”虛假氣氛,炒熱“返鄉投票”議題,民進黨成功將島內年輕族群的支援率轉化成投票率,將網路聲量變現為實際的投票行為。為了動員臺灣年輕人“返鄉投票”投票,民進黨招數盡出,黨政及週邊組織傾巢而動,並且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為臺灣年輕人返鄉投票提供“動能”。一方面,炒作網路輿情,繼續放大和消費香港“修例風波”,將“芒果幹”運用到極限。綠營網軍及民進黨在網路上炮製宣傳口號,政治人物及綠媒配合進行渲染,形成牢固的輿論生態圈。比如,蔡英文陣營選前拋出競選廣告“大聲説話”,訴求所謂“只要我們團結,沒有人可以欺負我們”,而綠營網軍在網路散播所謂“臺灣離香港不遠,一張選票的距離”等話術,對年輕人進行催票。據臺灣“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公佈的數據顯示,蔡英文的“臉書”和IG成為炒作“返鄉投票”最大的聲量來源,而且這些聲量大部分是借由綠營意見領袖和偏綠的粉絲專業進行擴散。另一方面,除了線上上拉高網路聲量,民進黨也進行了線下的組織動員。比如,借助選舉造勢場合呼籲“返鄉投票”,還不斷召開記者會,並利用親綠年輕社團組織“返鄉投票列車”提供返鄉便利。在選舉投票前夜,甚至還推出數十位“首投族”代表,及將島內各地由親綠年輕人組成的“英眼部隊”首次聚集,催高“返鄉投票潮”。

  搶攻年輕票源 藍營切勿疾病亂投醫

  由上述陳述可見,此次選舉,大量臺灣年輕族群票投民進黨而非國民黨,既受島內長期的“臺獨”教育、政黨文化、社會氛圍左右,當然也受選戰策略、突發事件及候選人特質的影響。由於每次選舉“首投族”不斷增加,島內年輕人的人口占比及投票比率也逐漸升高,這對於以選票為立基的臺灣政黨均形成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百年大黨”國民黨。然而,此次選舉,雖然國民黨未能有效吸收年輕票源,被認為是敗選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並非成為國民黨內拋棄“核心論述”,甚至轉向迎合年輕人的訴求,隨綠營起舞的藉口。

  一方面,年輕票源具有搖擺性、易被煽動性特點,這種極具不穩定的特質很容易産生“鐘擺效應”。雖然由於長期的教育灌輸相對傾綠,但也若操作不當,年輕票源也可能倒向支援另一方。以2018年底的高雄市長選舉為例,當時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韓國瑜精準地抓住了年輕人的特性,透過與網紅合作、開直播、通俗易懂的話語,成功營造了不小的網路聲量,贏得了不少臺灣年輕人的支援。並且,主打“北漂青年”話題,成功動員臺灣北部的高雄青年“返鄉投票”,從而在選戰中贏得了主動權。而在選舉的過程中,雖然是地方性的選舉,而且高雄原本屬於綠營大本營,但韓國瑜公開宣示支援“九二共識”,同樣贏得了認同與支援。選後,“九二共識”一度成為當地網路的熱搜詞,不少人願意去了解它內涵與外延。而在上屆臺灣“大選”中,也就是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同樣不少臺灣年輕人將票投給了民進黨,但由於蔡英文上臺後執政無能,她的年輕人支援度大幅下滑,甚至成為年輕人討厭的對象等等。可見,年輕票源具有特定的屬性,是可以被引導的。

  另一方面,國民黨因選舉慘敗目前陷入混沌狀態,各種荒腔走板的改革提議不斷被拋出。比如,中國國民黨黨名“去中國化”,拿掉“中國”兩字議題再度發酵;所謂檢討“九二共識”,推出國民黨版“臺灣前途決議文”等等。這些急功近利的運作手法,無疑難以真正能取得成效,並且會喪失核心立場與原則,甚至可能會導致藍營支援者崩盤瓦解,並賦予先前民進黨“去中國化”舉動“正當性”,無疑會自斷手腳、自陷困局,顯然是急病亂投醫的提法。(作者:楊昆福,係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