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汪毅夫:序《晉臺同名村》

2019-10-14 09: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

  香港中評社14日發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文章,以下為內容摘編。

  福建與臺灣隔著一道臺灣海峽,相距最近處僅120公里。自古以來兩地關聯密切,人民往來頻繁。以泉州與澎湖、晉江與澎湖為例,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引宋宣和二年(1120)泉州太守陸藻《修城記》記:“泉距京師五十有四驛,連海外之國三十有六島”,“三十有六島”即“三十六島”指澎湖,“連”即行政上的連接關係;宋人趙汝適《諸蕃志》記:“泉州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明修福建省志《閩書》引“宋志”記:“澎湖嶼在巨浸中,凡島三十六”,“有爭訟者,取決於晉江縣”,“府外貿易,歲數十艘,為泉州外府。其人夜不敢舉火,以為近琉球,恐其望煙而來作犯。王忠文為守時,請添屯永寧寨水師守禦”。王忠文即王十朋,宋乾道四年(1168)為泉州太守;《宋史》之《汪大猷列傳》記:宋乾道七年(1171),泉州太守汪大猷在澎湖“作屋二百區”並“遣將留屯”;元人汪大淵《島夷志》記:澎湖“島分三十有六”,“泉人結茅為屋居之”,“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明代末年,鄭成功在臺灣“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改一鯤身為安平鎮,安平為泉州安海之別稱,延平起師之地也,入臺之後,又建桔柣門,以存故土之念”。

  鄭成功“改(臺南)一鯤身為安平鎮”,將福建地名移植于臺灣,“以存故土之念”也。清代咸豐年以前,臺灣社會屬於移民社會,“地緣組合”為其基本的社會結構。來自同一地緣的移民相聚而居,往往將原籍地名移植于臺灣,為的也是“存故土之念”,閩臺兩地由此而有為數眾多的同名村。

  晉江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社會科學聯合會就晉臺同名村大做文章,組織發動各同名村鄉親從親聞親見親歷的角度,講述和記錄晉臺同名村交往的故事,編纂成這本圖文並茂的《晉臺同名村》。讀者從中既可以領教兩岸一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又可以體會海峽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骨肉情誼。

  本書主編粘良圖是我結識多年的學界友人,他勤勉、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感佩。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