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係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三)

2019-10-02 08:0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政府對臺政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係列之一

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接上篇)

  三、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

  (一)1958年“8.23”炮擊金門,牽動國際戰略格局,造成美蔣矛盾加劇。

  人民解放軍1954年“9.3”炮擊金門,臺灣當局和美國政府受到強烈震驚。美國政府為從政治、軍事、經濟上制約和孤立中國,盡力將臺灣打造為其在太平洋西岸對中國半月形包圍圈的重要環節,一面加強對臺灣的軍事援助,一面加緊制造“兩個中國”;臺灣當局則一面求取美國庇護,一面仍圖謀“反攻大陸”,既不願接受美國搞“兩個中國”的主張,也拒絕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從1957年起,美國拖延直至中斷中美大使級會談,同時舉行美臺聯合軍事演習、縱容臺灣當局騷擾破壞大陸沿海地區。1958年夏天,美國出兵黎巴嫩,英國出兵約旦,中東局勢驟然緊張,美國同時加強在臺灣地區的第七艦隊力量;臺灣當局乘機對大陸進行軍事挑釁,蔣介石8月7日宣布實行緊急狀態,把三分之一的兵力集結于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臺海形勢更趨緊張。為反擊國民黨軍隊對大陸騷擾、破壞的行徑,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支持中東人民反美侵略的鬥爭,中國政府決定再次炮擊金門、以“整家法”,原則定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炮擊金門時間,由7月25日改為27日,又改為8月23日,是毛澤東獨具匠心的選擇。一因此前赫魯曉夫到中國來,雖然毛澤東與赫魯曉夫一句沒談金門之事,但仍會讓人感到“中共對金門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中蘇“達成的一致行動”(杜勒斯語);二因聯合國大會3天前通過決議,要求美、英軍隊退出黎巴嫩和約旦,美國人霸佔臺灣更顯得無理,我們要求美軍從臺灣撤出、蔣軍從金門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師出有名。這次炮擊金門,是毛澤東最後一次親自部署、指揮的重大軍事行動,也是解放軍炮兵部隊發動的一次最大規模炮戰,重創金門守軍,強震國際社會。金門炮響,世界各國幾乎都不讚成美國的做法,美國國內反戰氣氛濃厚。

  “8.23”炮擊後,基本封鎖金門島,切斷了金門的海上補給線。美國一面調動軍艦和飛機向臺灣海峽集結、準備協防金門和馬祖,另一面要求恢復中美大使級會談。9月4日,中國政府宣布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同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公然將美國在臺灣海峽的侵略范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島嶼;又在聲明的備忘錄中,透露美國不想與中共直接交戰的信息。9月7日,美軍開始為駛往金門的國民黨運輸船只護航。實際護航中,聽到解放軍開炮,美艦即掉頭“開跑”,惹得蔣軍破口“開罵”。美艦為國民黨運輸船隊護航失敗後,要求臺灣當局從金門、馬祖撤軍。正如周恩來所說,“打炮就是試驗地,這回試驗出來了,杜勒斯這張牌出來了。”毛澤東隨即提出,準備恢復中美會談,以配合福建前線鬥爭,“有文戲又有武戲”。中國政府“以打促談”,迫使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旁。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炮擊金門的背景下于華沙恢復。9月30日,杜勒斯在記者會上發表談話,表示美國不認為在中國沿海島嶼“承擔大規模地使用武力的義務是正確的”、美國沒有、也不想承擔保衛這些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這標志美國對金、馬的政策從“協防”轉為“脫身”,別有所圖。臺灣當局為保住金門、馬祖這兩個“反攻大陸”的橋頭堡,為穩定軍心、穩定政權,擺出不惜一切死守金門的強硬姿態。美臺雙方在金、馬撤軍問題上的分歧日趨尖銳、爭執愈益激烈。

  (二)為利用美蔣矛盾,爭取與國民黨和平談判解決臺灣問題,決定將解放臺灣的“兩步走”調整為“一攬子解決”。

  通過對美、蔣在金、馬撤軍問題上不同立場的觀察,對美國政要有關談話、聲明的分析,對美國在中美華沙會談中實際主張的了解,中國政府看清——美國不想為金、馬與中國打仗,想以放棄金、馬和不許蔣軍轟炸大陸,“換取凍結臺灣海峽的局勢”以“劃峽而治”,換取美國佔領臺灣的合法化以實現“兩個中國”的事實存在;蔣介石不想放棄金、馬,不想造成“兩個中國”,想拖美“下水”,想美國支持其與大陸打仗,協助營建並鞏固臺、澎、金、馬“反共復國基地”。據此,中共中央認為,有必要改變原定“先收復金、馬等沿海島嶼”的計劃,“最好把蔣介石繼續留在金門、馬祖沿海島嶼上”,這樣可利用金、馬“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主動手段”,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可通過金、馬保留大陸同臺灣對話的渠道,繼續推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10月3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作出“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里”的決策,原定先收復金門、馬祖再解放臺灣的“兩步走”,調整為對臺、澎、金、馬問題“一攬子解決”。

  10月6日、13日、25日,人民日報發表由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命令》、《再告臺灣同胞書》,陸續宣布對金門暫停炮擊7天、兩個星期,炮擊單(日)打雙(日)不打;明確提出暫時停止炮擊金門,以沒有美國軍艦護航為條件,允許國民黨軍隊運輸供應品;鄭重闡述對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和政策主張,即“堅持一個中國是國共兩黨共同的立場”、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國共兩黨通過談判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10月13日,毛澤東約見與臺灣方面有聯係的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人曹聚仁,請其向臺方轉達大陸關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毛澤東提出:“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們合作。”“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臺灣如果回歸祖國,照他們(指蔣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蔣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他不來白色特務,我們也不去紅色特務。”毛澤東這次談話,涵蓋關于社會制度、軍隊、財政、經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

  中共中央指揮炮擊金門,集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于一體,挫敗了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懲罰了臺灣當局對大陸的軍事挑釁,還推動恢復了被美國單方面中斷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同時第一次指出國共兩黨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並為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圖謀而決定“聯蔣抗美”、把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里,兩岸在隆隆炮聲中達成維護“一個中國”的默契。

  (三)毛澤東提出一係列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周恩來概括為“一綱四目”,並請張治中轉告臺灣當局。

  1958年“8.23”炮擊金門以後,中共中央在推動對臺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出有關的重要原則和政策主張,進一步爭取實現國共兩黨談判。1960年5月22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研究對臺工作,認為從粉碎美國對臺灣當局施壓而推行“兩個中國”的圖謀出發,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里,不可落到美國人手中;現在要蔣過來也有困難,逐步地創造些條件,等待時機成熟。5月24日,周恩來將毛澤東關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的要點概括為“一綱四目”。“一綱”即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為:(1)臺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蔣(介石),陳誠、蔣經國亦悉由蔣意重用。(2)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3)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徵得蔣之同意後進行。(4)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毛澤東一再表示,臺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臺灣,不使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臺關係。1960年10月22日,毛澤東會見美國人老朋友斯諾時說:我們要用和平的方法解決臺灣問題,我國好多地方就是用和平方法解決的。北京是用和平方法解決的,還有湖南、雲南、新疆。這是因為,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必定會給臺灣人民造成一定的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損失,我們提出以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設想替代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會見印尼總統蘇加諾談到如果臺灣回歸祖國時說,臺灣社會制度問題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臺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明確對外表示,臺灣在與大陸統一的前提下,可以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1963年1月,周恩來請張治中致函陳誠,將“一綱四目”告知臺灣當局。“一綱四目”的提出,標志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由“和平解放”轉向“和平解決”。

  概而言之,從上個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政府對臺政策經“武力解放”“和平解放”發展為“和平解決”。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是解放臺灣的方式不同、關係相同,前面、後面都有著“解放者”與“被解放者”的關係;由“和平解放”到“和平解決”,是對待臺灣的方式相同、關係不同,後面將前面具有的“解放者”與“被解放者”關係變成同為“平等主體”的關係。政策的遞進,“變”與“不變”有機結合。不變的是,矢志謀求祖國統一的立場、原則、意志;變的是,不斷探索更有利于實現祖國統一的方式、途徑、兩岸關係。充分體現了依時順勢、實事求是的精神。60年代初形成的“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與政策主張,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從發展的眼光看,“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實際為進入80年代後逐步形成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作出了歷史性鋪墊。

  正是在先後實行“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平解決”的對臺政策歷史階段,即上個世紀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因時制宜、善謀敢斷,為祖國統一建立開創性的歷史功勳——粉碎臺灣國民黨當局竄犯大陸、“反攻大陸”的企圖,挫敗美國“劃峽而治”、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作出特赦國民黨戰犯、爭取原國民黨軍政要員返回大陸、進行謀和試探秘密接觸、呼吁第三次國共合作等等努力;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席位和一切合法權利,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進程,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促成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奠定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致力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堅實基礎。(羅華慶)

  係列一文章連載結束。敬請期待係列二文章:《從“和平統一”大政、“一國兩制”構想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