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臺商投資新動向

2019-02-21 13: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及美對華高科技企業的持續遏制打壓,不僅對全球經濟關係發展格局與全球産業鏈産生重要影響,而且也給兩岸經貿關係發尤其是大陸臺資企業經營與投資帶來重要影響,加上蔡當局支援臺商“投資美國”、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及鼓勵臺商回臺投資,臺商投資與佈局出現新變化。

  大陸仍是臺商最大境外投資目的地,但投資金額出現下降態勢。近年來,大陸經濟發展與營商環境出現重要變化,尤其是中美經貿摩擦持續發展,對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活動與未來投資帶來一定影響。依據臺經濟主管部門公佈的資料,2018年,臺當局批准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為85億美元,同比下降8.1%,是連續三年呈現負增長。不過,由於大陸市場規模龐大,産業鏈完整,尚未出現臺商大規模外流或回流現象,大陸依然是臺商投資的重要選擇,一些臺商在大陸的重大投資項目仍在持續推進,如媒體報道台塑集團三大公司規劃投資823億元新台幣擴大大陸石化産能、鴻海計劃投資90億美元在珠海興建半導體基地等,臺商對大陸投資仍佔了臺對境外投資總額的40%,但較過去已明顯下降。在新的經濟形勢之下,臺商對大陸投資與經營方式等也在發生新的調整與變化,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鞏固與鼓勵臺商投資仍是大陸重要的政策方向。

  臺商返臺投資動向明顯,但遠不如預期。依據臺經濟主管部門資料,到2018年底,表達願意回臺投資的上市(櫃)臺資企業超過60家,但實際付諸行動投資者則相對較少。2019年1月4日,臺“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召開制訂“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後第1次聯審會議,批准智邦科技、慶富實業等2家返臺投資申請案,分別在苗栗廣源科技園區與漳濱工業區分別投資8億與9.6億元(新台幣,下同)。2月14日召開第二次“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會議,通過宇隆科技、亞旭電腦與迅得機械等3家臺資企業申請案,總計投資金額21億元,預計可增加700多個就業機會。同時,境外臺資企業回臺上市意願增加,2018年共有8家境外企業(主要是臺商在大陸與海外投資企業,稱KY股)赴臺上市(IPO),其中來自大陸的企業有6家,來自東南亞的企業有2家。另外,在大陸投資的臺灣上市(櫃)企業從大陸匯回資金顯明增加,臺行政部門前負責人賴清德表示,近兩年來僅臺上市(櫃)公司從大陸匯回的資金已超過1500億元。可見,臺商回流現象已出現,但數量與規模還相當有限,與大陸累計超過10萬個臺商投資企業項目與近2000億美元投資總額相比,仍是很小的比例。不過,2018年,外商對臺投資金額增加較為顯著,全年達到114.4億美元,增長50%以上,創近10年新高,而且臺灣民間企業大型投資(5億元新台幣以上)也出現顯著增加。這顯示中美經貿摩擦擴大與持續背景下,臺商與外商對臺投資有明顯增加態勢。

  部分臺商將大陸生産線移回島內或加大在島內投資生産線主要集中在少數産業領域。一是資通訊、網通設備等産業,如廣達、英業達、光寶與臺揚等知名電子企業紛紛將大陸伺服器等生産線移回臺灣。其中,廣達已將2條高端雲伺服器生産線從上海松江廠移回臺灣,島內産能月産能已達4000台,佔了公司總産能的七分之一。另外,臺揚(鴻海子公司)將大陸1條生産線移回臺灣,英業達將部分智慧裝置後段調整到臺灣與馬來西亞,光寶公司計劃將伺服器相關電源、網通産品等轉移到高雄廠,被動零件大廠國巨調降蘇州廠産能、並宣佈在高雄投資設廠。二是部分高科技産業。如華邦電宣佈在高雄市投資3500億元(新台幣)在南部科學園區興建12寸晶圓廠。三是自行車、食品加工、紡織等傳統産業。臺自行車知名企業巨大集團宣佈因應中美貿易摩擦與歐洲對華“雙反調查”,在擴大歐洲生産佈局的同時將把大陸電動自行車廠部分生産線搬回臺灣生産,目前臺中大甲廠實施兩班産生制。在大陸有重大投資的臺知名食品企業大成集團日前宣佈投資24億元(新台幣)在臺新建食品加工廠。

  在臺商回流島內的同時,臺商對外投資明顯增加,但不同地區則表現各異。據臺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18年,臺灣對外投資(不包括大陸)為142。9億美元,年增長23.5%。其中,對加勒比海地區投資躍居第一位(1-10月達28.2億美元);臺灣對美投資增長顯著,1-10月達16.6億美元,年增長2.7倍,位居第二位。近兩年來,鴻海、長榮等臺灣知名集團等紛紛赴美投資,南亞公司規劃2019-2021年在美投資總額達388億元新台幣。特別是不少臺灣知名企業投資規劃基本上在中國大陸、美國與南向國家三大地區佈局。

  儘管臺灣對蔡當局大力推動的“新南向國家”投資放慢,2018年投資金額24.3億美元,同比下降34.7%(主要是上年幾個大項目導致基數較高),但臺商加快向東南亞等地投資佈局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與趨勢。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加上蔡當局“新南向政策”的引導與鼓勵,臺商順勢加快了東南亞、印度等地投資轉移與佈局。其中尤其以塑膠、化學、紡織等傳統産業轉移最為明顯,如台塑、南亞、臺化、福懋與三福化學等紛紛在越南投資建廠,正新橡膠等增加在印度、印尼生産線。另有部分電子業臺商也轉移這一地區,臺達電與金寶等加大在泰國投資,和碩計劃在東南亞設立生産線,其中計劃在印尼投資10億美元。知名紡織企業儒鴻與聚陽等結束或減少大陸生産線,轉向越南、柬埔寨與印尼 發展。日前,臺灣第二大電子零組件廠商和碩決定投資3億美元擴大印尼工廠産能及規劃在越南投資,緯創公司計劃未來5年在印度投資200多億元(新台幣),擴建在印度的手機組裝廠與其他相關生産。另外,臺金融機構也積極配合臺商轉移、加大在這一地區設立據點,其中在東盟10國就已有193個分支機構,投信總額近5000億元(新台幣)。只是“新南向國家”各地經濟與投資環境差異大,臺商各地投資轉移表現差異比較大,其中對越南與印度投資增長則較為明顯。

  可以説,中美經貿摩擦擴大與美國對華高科技企業的遏制,已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尤其是臺商投資佈局産生重要影響,臺商回流與外移明顯。儘管2018年臺商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出現下降,但臺商持續加快向這一地區的轉移仍是一股不可避免的趨勢。日前,臺灣商周集團、渣打銀行與中華徵信所公佈的聯合調查資料顯示,臺商海外投資佈局,東南亞國家第一次超過中國大陸成為首選,是值得關注的新動向。(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福建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