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系列談之六:《告臺灣同胞書》倡導的兩岸交流逐步形成全方位大格局

2019-01-14 10: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

  1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全面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和平統一方針實施以來兩岸關係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深刻指出“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和平統一祖國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停止炮擊、開啟交往的具體主張,海內外輿論遍感“石破天驚”。這一大政方針,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審時度勢,為新時期對臺工作做出的歷史性大決策;這些具體主張,深謀遠慮、高屋建瓴,在兩岸關係4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一一得到應驗並昇華。歷史性大決策,帶來兩岸關係歷史性大變化,揭示並推動形成祖國和平統一歷史性大趨勢。為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這一光輝歷史文獻發表40週年,本網特從今日起,陸續發表一組系列專談文章。

  《告臺灣同胞書》倡導的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 逐步形成全方位大格局

  《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兩岸“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文化體育工藝觀摩”。

  4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從無到有,從間接、零星、單向到直接、批量、雙向,逐步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交往的大格局。

  一是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1988年至2018年,兩岸人員往來總計1.34億人次,其中臺灣同胞到大陸共1.04億人次,大陸居民到臺灣共3000萬人次;大陸20多個省市設立60多個各種兩岸交流基地,47個城市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

  二是內容不斷豐富。臺灣同胞到大陸,從最初的探親、旅遊,發展到投資、經商、考察、訪問、交流、就學、就醫、就業、創業、居留、生活等。大陸居民赴臺,從最初的探親,發展到交流、講學、商務、研修、培訓、商務、就學、就醫、旅遊、投資等。兩岸交流,從個別記者、藝者、學者,逐漸擴展到文藝學術、體育、經濟、教育、科技、衛生、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和民族、宗教、青年、工會、婦女、社區社團、政黨等界別。兩岸人員往來,從一般性探親、訪友、交流,發展到形式多樣的合作。

  三是層次不斷提高。臺灣同胞到大陸,從少數幾類人士(商人、記者、學生)到各界、各階層人士。大陸居民到臺灣,從一般人士到各領域專家、學者、名人,許多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還率團赴臺交流。2008年5月後,兩岸黨政高層、基層交往增加,進一步推高兩岸交流層次。

  四是政策不斷跟進。隨著兩岸交往的深入,大陸方面陸續出臺相應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入出境、居留、就醫等提供方便,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就學、就業、創業拓寬途徑、簡化手續、做好服務,為臺灣同胞參與大陸社會事務創造條件,推動兩岸婚姻健康發展、維護大陸配偶合法權益。臺灣方面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也採行放寬公務人員來大陸交流的限制,開放大陸高階政務人員赴臺參訪、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大陸學生赴臺高校接受學歷教育等措施。大陸方面2015年9月開始對臺灣居民往來大陸免簽證手續並實行卡式臺胞證,2018年8月發放臺灣居民大陸居住證。

  五是交流不斷深入。例如兩岸最早的新聞交流,1987年9月、1991年8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和徐璐、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分別實現到大陸、到臺灣的首次採訪;1994年、2000年,大陸、臺灣分別開放臺灣媒體記者來大陸駐點採訪、開放大陸部分媒體記者赴臺駐點採訪;自2000年起,大陸方面每年組織一次兩岸記者在大陸的聯合採訪活動,遍及大陸各地。再如兩岸基層的民眾交流,越來越多的大陸交流團組深入到臺灣城市社區、工廠學校、鄉鎮村舍祠堂、田間地頭,與臺灣的市民、工人、農民、教師、學生等普通民眾面對面交流;越來越多的臺灣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農漁民、中小企業負責人、中小學教師、宮廟信眾等基層民眾來大陸交流、參訪。2009年以來,兩岸數十家機構和團體共同在福建每年舉辦“海峽論壇”,臺灣各縣市各界代表每年約有萬人參加。

  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這將激勵兩岸同胞在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已形成全方位大格局的今天,進一步深化各領域交流,進一步交心、知心,更加增進了解、增進感情、增進共識。(作者:華安)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