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星:民進黨又在上演“臺獨”鬧劇

2018-07-05 07: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7月5日發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星的文章表示,6月2日,民進黨企圖暗箱推動“島內禁挂五星紅旗”等五項“公投”提案一事曝光,引起輿論大嘩。民進黨隨後出來“辟謠”,聲稱僅是以“朋友立場協助,並未通過黨務系統發動”。不過很快有媒體反駁了這一説法,稱“民進黨口頭告知地方黨務部門執行”,至此民進黨暗箱操作該議題的意圖大白于天下。

  如果聯繫這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在島內系統打擊“統”派力量、阻撓限制兩岸交流的行為來看,民進黨由黨務系統推動所謂的“禁止懸挂五星紅旗”的“公投”連署,不過是其升高兩岸對立對抗並在島內民眾中製造“寒蟬效應”諸多做法中的一環。這是民進黨自2016年上臺以來的一貫政策,現在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來。

  這次民進黨並沒有採取如打擊新黨青年軍那樣大張旗鼓的動作,而是採用了低調推進、水下運作的方式,希望悄無聲息地推動這件事,其中意涵頗值得玩味。這次舉動應該是一次試水行為,既要以“民間團體”推動的面目營造“民意”氛圍,對島內民眾施加壓力並營造震懾效果;同時又可以試探一下民意的反彈程度,為後面進一步的行動作好鋪墊。

  有島內學者質疑,“禁止挂旗公投”可能涉嫌“違法”。不過這對民進黨來説並不是什麼問題。如果民進黨顧及“違法”情事,就不可能以黨務系統之力去推動“公投”連署,只不過在行為偷偷摸摸這一點來看,才略顯出該黨“違法而動”的心虛。不過儘管“心虛”,畢竟還是“動”了,這反映出民進黨並未將所謂的“違法”當回事,而是要逆流而行,突破規則的限制。這一段時期以來,從“拔管事件”到現在的“禁旗公投”聯署,為了推動“臺獨”路線,民進黨已經試圖系統改變臺灣社會的價值系統和制度結構。至於民間社會的反彈,“一黨獨大”的民進黨充分展現“權力的傲慢”,根本沒當回事。

  民進黨現在非常急切地想要表明對大陸的強硬態度,卻又不能將兩岸對抗烈度升得太高,因為兩岸對抗烈度升得太高的代價是民進黨無法承受的。執政後的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做文章的著力點不多,主要圍繞內部整肅展開,一是打擊島內的“統”派力量,二是在島內營造“反統”輿論,三是阻遏兩岸交流與合作。但兩岸交流特別是經濟交流涉及甚廣,而且事關臺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成本太大。相比較而言,打擊“統”派並在島內製造寒蟬效應可能是成本最小的選擇,既可以嚇唬臺灣百姓,同時又可以向大陸“示威”。

  民進黨選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啟動“禁旗公投”聯署,轉移民眾關注焦點的意圖非常明顯。自2016年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並未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反而不斷陷入執政爭議旋渦,執政滿意度和政黨支援度均大幅下滑。在這種困境下,民進黨又重回以對抗引導“民意”的老路。在民進黨以前的政治操作中,政治對抗曾經成功凝聚支援者,也曾經成功轉移焦點。現在民進黨以逐步加強“臺獨”路線的方式向基本教義派輸誠,掩蓋自己執政不力的現實,同時又通過打擊“統”派力量黨同伐異,極力將民眾驅離統一訴求。在民進黨發展的歷史上,嫺熟于引導和塑造民意的操作,所謂族群、民主等議題上民意的分歧與對抗都是通過對抗關係的建構營造出來的。特別是陳水扁多次發動公投挑起藍綠對立、挑釁大陸。這次,這種營造民意的手法重現江湖,民眾應該不會感覺到陌生。

  民進黨現在的心態和在野時期大不相同。在野時期的民進黨行為尚能顧及到社會觀感。2016年重新上臺後,民進黨實現了“完全執政”,很快表現出了權力的傲慢,在處理社會與兩岸議題時“霸王硬上弓”的做法逐漸多了起來。這次的“禁旗公投”聯署不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個案而已。

 “禁旗公投”聯署不過是一場鬧劇。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姑且不論,即便“臺獨”勢力可以聯署成功,除了引發更多民眾反感之外,不會有什麼其他效果。“臺獨”大勢已去,對抗不得人心。類似“禁旗公投”聯署這種違背民眾福祉加劇兩岸對抗的做法,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援,必將引起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民進黨執政無能、鬧事有術。其不思改善施政和兩岸關係,千方百計、不務正業地鼓搗一齣又一齣“臺獨”鬧劇,只會使自己陷入日益被動的處境,最終被民意所唾棄。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