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峽論壇】海峽論壇風雨十年 融匯兩岸啟迪未來

2018-06-13 14: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論壇到今年,已經走過了風雨如晦的十載歲月。十年生聚、十年融匯,海峽論壇始終堅持其“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定位,內容愈發多元、形式更加豐富、參與更為廣泛、面貌不斷更新,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民意基礎和共同利益基礎的建構者和維護者。如今,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海峽論壇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逐漸開啟承擔新的歷史使命,迎來了回顧總結、面向未來的重要節點。

  一是論壇奏響“反獨促統”、融合發展強音,展現了大陸最新的對臺工作理念。黨的十九大闡明瞭對臺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基本路徑,提出了對臺工作新的重要理念,向臺灣同胞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本次論壇作為十九大後首次大型民間兩岸交流活動,成為了向臺胞傳遞這些新理念、新做法的平臺。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重申“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對臺政策基本原則,以及基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提出進一步密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與文化融合和增進兩岸青年與基層的交流融合的工作路徑。海峽論壇期間,汪洋深入有關臺資企業和臺胞聚集社區調研,走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並與在閩工作的臺灣同胞代表座談。他指出,每一個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的臺灣同胞,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都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踐者、貢獻者。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注意聽取他們的心聲,回應他們的關切,為他們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二是論壇成為大陸對臺政策先行先試和檢驗反饋的渠道。其一,論壇為未來政策提供實驗樣本。推進融合發展和落實同等待遇是一個全方位關照的宏大命題,有無數個前人未曾踏足的領域和可能。今年論壇上,兩岸共同見證了廈門海滄第3批臺胞社區主任助理上崗,類似的,兩岸公益論壇啟動了“臺青在陸支援計劃”和“精準扶貧項目”,提供了200多個實習和就業崗位,為融合發展和精準扶貧獻智聚力。其二,與會各界人士務實對對大陸涉臺政策做出反饋。臺灣學者汪明生建議,兩岸融合關鍵在於社會融合,大陸應更關注“三中一青”和“一代一線”和臺灣民生“小事”。國民黨智庫學者曾志超等學者則建議,大陸對臺青要授之以漁,除了啟動時期的幫扶,更要有制度環境和合理的産業配套,才能長期留人。

  三是論壇既重“量”,也重“質”,通過塑造共同記憶、促進心靈契合。隨著兩岸民間交流對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的全面滲入,臺胞在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生活場景、議題範圍越來越複雜、系統,兩岸民眾,特別是臺胞對大陸政策的需求也在與日俱新,並且正在下沉至既有體制與政策實踐的內在邏輯。因應這一趨勢,正如國民黨青年部副主任、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所言,今年的海峽論壇在主題和形式的設計上更緊扣青年需求和心理,活動設置更為細化、豐富,也更加注重品質和效率,既著墨會上溝通,也助力會後的精準對接、項目合作。其一,論壇探索制度創新。制度與規則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是民眾需求的當務之急,也是臺胞從廣泛落地到深入融合的必經階梯。今年2月大陸發佈“惠臺31條”可謂應運而生,被一些學者視為是涉臺公共政策治理體系的先導,同時為本屆論壇的兩岸交流增添了動力、指明瞭方向,滬、閩等多地紛紛跟進。論壇上,福建省在“臺商臺胞服務年”的21項惠臺措施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促進閩臺交流合作的66項措施;就不少臺青對惠臺新政的表現出的關切和需求,廈門市則編制《服務指南》,舉辦政策説明會和對接會,為期盼了解相關政策的與會者提供諮詢服務。此外,兩岸公益論壇啟動了“臺青在陸支援計劃”和“精準扶貧項目”,提供了200多個實習和就業崗位,為融合發展和精準扶貧獻智聚力。其二,論壇講述兩岸融合發展“好故事”,塑造兩岸共同記憶。海峽論壇善於挖掘兩岸故事,這些故事讓兩岸四地的民眾産生共鳴,感同身受,今年更是以“海論十年”為主題,講述兩岸融合的“好故事”,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臺灣,這些兩岸交流的親歷者現場講述了自己在大陸組建家庭、就業創業和實現夢想的見聞經歷。在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上,因小兒麻痹致殘的臺灣中華樂扶協會團長鄭自強以其自強不息、舞動兩岸的故事,令全場動容;在青創先鋒匯活動上,李佩珍、周姿綺等新老海滄臺胞社區主任助理分享了她們貢獻青春、融入大陸的故事與心情。這些典型案例的背後,意味著兩岸多年來的交流、交匯與融合正在醞釀著一定的“質變”。

  四是論壇遭遇蔡當局無所不用其極的政治阻力。相比于近年來的海峽論壇,此次論壇的另一大“特色”是遭遇到了幾乎史無前例的政治阻撓。近期,叫囂要“對抗、報復”大陸的蔡當局嚴控兩岸各項交流,對本屆論壇更是“花式添堵”。其一,出口嚴控。蔡當局通過對相關人士行程嚴格掌控、盤查,恐嚇和阻撓其參與論壇。國民黨原規劃由秘書長曾永權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率團赴陸與會,但兩人遭當局以尚在“涉密人員列管期”駁回,改由郝龍斌率團出席。無獨有偶,新黨青年軍仍被當局依所謂“涉陸生共諜案”的莫須有罪名限制出境,無法參加論壇。此外,臺中市藍營議員吳顯森、段緯宇等參加論壇多年,但僅因日前接送臺中市基層訪陸團就被情治部門調查,後了解到蔡當局將出席論壇者定調為“支援兩岸統一”,年底選舉前將通過檢調塑造其所謂“匪諜”形象,打擊其選情,故而被迫缺席今年論壇。其二,入口嚴審。對於大陸人士赴臺,臺當局改為多單位“聯審調查”,通過直接拒絕或拉長審查時間技術性拒絕等方式進行阻撓。已舉辦9屆的海峽百姓論壇今年由新竹輪值舉辦,但包括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在內的10多位大陸公務團人員被拒入臺。花蓮縣邀大陸一線教師舉行兩岸教育論壇,遭情治部門全程盯場,還要大陸團簽“不上臺保證書”。對此,與會人士和島內輿論痛批蔡當局無限上綱、借機“鎖島”,指出“綠色恐怖”的“寒蟬效應”不能阻擋臺灣民眾嚮往兩岸交流之心。而蔡當局極不自信已經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這也證明了海峽論壇的巨大價值。

  五是論壇的成功體現大陸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正如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于去年論壇所言,“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海峽論壇為目前陰霾再現的兩岸關係點亮了一盞溫暖的燈。論壇期間,蔡當局的“花式阻撓”、作繭自縛和大陸的敞開雙臂、自信主導形成鮮明反差。與此同時,海峽論壇推動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其成效開始顯現,特別是各地方新一波惠臺措施接踵而至,在兩岸“冷對抗”局面下更持續為民間交流升溫。這説明,無論蔡當局如何歇斯底里、逆勢而動,兩岸形勢如何變化發展,大陸都不會改變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初心。兩岸關係三十年來的發展脈絡也預示,兩岸利益交匯與民族融合的歷史浪潮不可逆轉、不可阻擋;民心向背決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兩岸大勢主導者,與島內外亂流、逆流博弈的走向與結果。(作者:劉匡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