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東:對兩岸民間交流重要性和深遠影響要高度重視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10月17日合肥訊 (記者 李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衛東今天在合肥指出,兩岸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動力,我們需對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有高度重視。
朱衛東指出,兩岸開放民間交流已經走過了30年,總結和反思這30年來的道路,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五點啟示。
兩岸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動力,我們需對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有高度重視。維護和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培養和增進兩岸社會互信、增進兩岸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本內涵,也是兩岸和平發展邁向統一的基本路徑。我們在任何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關上兩岸全面“三通”的大門,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下去。統一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現在的兩岸交流,就是統一進程的開始,要從爭取臺灣民心、爭取為中國統一創造條件這樣的戰略高度去思考推進兩岸民間交流。
政治因素對兩岸交流影響巨大,必須要排除“臺獨”的干擾破壞。兩岸交流30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充分地展示了這一點。官方和民間的雙輪驅動是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不二法門。30年來,每當兩岸缺乏政治互信,呈現對抗狀態的時候,兩岸交流一定會受到巨大衝擊;反之,每當兩岸在“一中”原則下取得了政治互信,兩岸的民間融合就會有質的提高。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發展之錨,“一國兩制”方針是處理兩岸各項交流的基本原則。任何時候偏離了這一點,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交流都會出現波折動蕩。
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意願強烈、潛力巨大、空間廣闊。這來自於兩岸的親情,來自於中華文化帶來的源頭活水,來自於大陸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空間、市場和發展機遇。
兩岸交流的時間跨度、交往的深度、廣度和頻度仍有待加強,要保持自信和戰略耐性。我們不能指望通過30年的斷斷續續、波折叢生的民間交流改變兩岸68年的誤解和偏見,現在兩岸30年交流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遠遠沒有達到融合的程度。還有不少的問題需要在今後的交流中改進,兩岸交流的紅利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這需要時間和空間,也需要我們保持自信和戰略耐性。
要在“一中”原則下為新時期的兩岸交流尋求新的平衡點。在蔡英文當局堅持“兩國論”政策,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新形勢下,增進兩岸民間互信、構建兩岸政治互信仍然是一個艱難而急迫的課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風物長宜放眼量”,兩岸要在“一中”原則的基礎上,為兩岸關係特別是民間交流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需要蔡英文當局務實地正視兩岸現實,甩掉“臺獨”包袱,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儘早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軌道上來,與大陸共同破冰、融冰,迎接兩岸春天的到來。
全國臺灣研究會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朱衛東是在論壇發言時作上述表示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