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關係下 蔡當局的“籌碼”迷思

2017-03-30 08: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美國務卿蒂勒森訪華重申“一中政策”併為中美領導人會晤鋪路,引發島內“臺灣被出賣”的論辯。不過,蔡當局似乎願意相信臺灣有讓美國無法割捨的價值,即使被當作籌碼,也自認為是焉知非福。

  蒂勒森重申美國將堅持“一中政策”

  中美互動外交語言力求精準深刻、微言大義,以明立場、以免誤解、以較高下,而罕有無意疏忽。因此,蒂勒森在華的一些表態就顯得意味深長。

  其一,蒂勒森多次重申美國將堅持“一中政策”而回避“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同時,美代理助卿董雲裳還暗示特朗普或在中美元首會晤中重申“一中政策”。

  其二,蒂勒森提到“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美高官首次“原文援引中國制式用語”,被認為是在向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靠近。

  其三,蒂勒森提到“相互尊重”,也被認為是呼應習近平的“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代表美國“尊重中方在臺灣等方面的主張”。此外,蒂勒森訪美前後,前國務卿基辛格等人還穿梭于中美試圖推動“中美第四公報”。

  蔡當局慾火中取栗

  不過,蔡當局卻變本加厲地“親美日、遠大陸”。蔡與美前防長佩裏、美駐臺官員梅建華等人會見時“表忠心”拋“美臺同盟説”,還積極尋求臺灣和日本的關係突破。蔡當局這種投機心態源於綠營的兩大迷思。

  一是認為臺灣可投機于特朗普在“一中政策”上的搖擺,促其“以臺制華”。誠然,特朗普仍未形成清晰、一致和穩定的涉兩岸政策,從“一中交易論”到中美領導人通話和提升對臺軍售信號,特朗普始終未停止兩面要價和政策搖擺。這種搖擺除了基於所謂“商人性格”和“素人總統”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其一,東亞地緣政治情勢未明,中美之間的利益界定與關係模式的再調整讓特朗普舉棋未定;其二,特朗普內閣中以班農、納瓦羅等為代表的“反中派”和國安係與希望維持現狀的“華爾街高盛幫”的此消彼長對特朗普有拉扯。

  但臺灣的辜寬敏等綠營人士相信,大陸以“一中”為原則,美國卻視“一中”為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政策。特朗普“前所未有地親臺”,再加上美國國內尋求為美國和臺灣關係鬆綁,將臺灣作為“制衡中國”戰略前沿的動能,臺灣應抓住機會主動推銷“民主同盟”身份,爭取美“親臺派”持續對特朗普施加影響,加速與美貿易協議談判並加強“臺美雙邊”防務合作,主動向美國提出升級軍售,甚至在特定時機投機“薩德”、“駐軍”等議題,以作為美前哨陣地來確保不成為“棄子”,拉美在臺實質軍事介入以“以武拒統”、“以臺制華”。

  二是對“臺灣交易論”存在錯覺,不認為臺灣“被出賣”甚至樂作籌碼。蘇起等學者的“籌碼論”警告被綠營視為危言聳聽,他們相信:其一,美國方面,“聯俄制中”是特朗普外交重點,“交易臺灣”反會讓大陸實現三海聯結和突破第一島鏈,損削弱特朗普的制華戰略並磔傷亞太盟邦對美國的信心,不是特朗普“最優選”。其二,大陸方面,在特朗普重視的朝核、中東等地緣政治議題上籌碼不足,而匯率和貿易則因自身經濟壓力讓步空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陸不會拿一中來做交易。其三,臺灣方面,不怕“被出賣”,因為在“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兜底作用下,特朗普“賣臺”選項局限于“縮減軍售”、“重申一中”,“最多”到仿傚小布希反對“臺獨”而不會有跨越式的“第四公報”。

  中美關係終將回歸理性

  不過,從島內坐井觀天的輿論場跳出來觀察,當前中美關係的新動向説明,理性和慣性作用正在回歸併能最大化各方利益。

  其一,特朗普對中美關係和臺海問題的複雜性認識加深,漸從暴走思維回歸到最大化國家利益的“一中政策”,中美正在相互適應以尋求建構新互動模式。

  其二,中美關係有糾錯勘誤動能和分歧管控意願,存在溝通、剎車和潤滑機制以預防摩擦升級為敵意螺旋。正如趙春山所言,蒂勒森在中國言論説明雙方認同,臺灣問題底線是不能成為中美關係負債。

  這意味著,中美交惡而臺灣從中漁利只能是島內部分人的臆想,以善意誠心經營兩岸關係才是臺灣生存空間的源頭活水。

  其一,兩岸歷史聯結和陸美臺三邊不對稱關係決定了,兩岸是臺灣所有關係的根本和臺灣在其中的從屬性;即使中美關係一時冷卻,臺灣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其二,若臺灣無法鞏固兩岸根本,開始在中美間選邊站隊、投機點火,欲在大國博弈中左右逢源、從中漁利,就是為自招禍端的開始。(作者:劉匡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