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褚靜濤:“二二八”事件70週年 不應遺忘黃榮燦

2017-02-28 08:5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二二八事件70週年到來。左翼美術家黃榮燦不應被大眾遺忘。

  黃榮燦,重慶人,生於1920年,深受魯迅作品的影響,喜愛木刻,抗戰時期畢業于昆明國立藝專,追求進步,加入中國共産黨。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陳儀建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推行臺灣特殊化政策。一批大陸左翼文化人士來到臺灣,創辦報刊雜誌,教學講座,傳播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思想、新文化,對臺灣文化思想界産生了重要影響。

  1945年底,黃榮燦離開重慶,經上海、香港到達臺北,參與編輯《人民導報》的文藝專欄“南虹”,介紹大陸的左翼思潮和民主文化,創作了許多反映臺灣底層社會生活的版畫作品。

  魯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1946年9月,臺灣文化協進會的機關刊物《臺灣文化》創刊,以介紹中國文學文化為中心。11月,其第一卷第二期為“魯迅逝世十週年特輯”,刊載了許壽裳撰寫的“魯迅的精神”、“魯迅的人格和思想”等文章,還有黃榮燦的“他是中國的第一位新思想家”,楊雲萍的“紀念魯迅”,田漢的“漫憶魯迅先生”,雷石榆的“在臺灣首次紀念魯迅先生感言”等文章。

  黃榮燦還撰寫了《新興木刻藝術在中國》、《新現實的美術在中國》、《美術教育與社會生活》、《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等文章,傳播左翼美術思想。他南下高雄、臺東等地定生,深入生活,感受臺灣的風土人情。

  在左翼文化人士許壽裳、黃榮燦、雷石榆等人的組織與宣傳下,光復初期的臺灣掀起了魯迅文化熱。一批臺灣進步青年通過閱讀魯迅的文章,學習國文,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教育。

  1947年2月27日晚7時多,在臺北市圓環天馬茶房附近,臺灣省專賣局緝私員葉德根等人查緝走私香煙,與小販林江邁發生衝突,林江邁受傷,激起公憤,圍觀群眾毆打緝私人員,緝私員傅學通慌不擇路,開槍示警,誤傷居民陳文溪,致其死亡。緝私人員想大事化小,將林江邁送到附近醫院救治。3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專人送給林江邁台幣5萬元支票,充作醫藥費。住院醫藥費花800元。經過悉心療護,3月5日,林江邁出院,8日身體完全康復。

  在早期工業社會,資訊傳播的主要工具是報紙和無線電廣播。對於群體性衝突事件,民眾渴望了解真相,因其刺激性媒體熱衷於報道,資訊傳播對受眾以先入為主。

  2月28日,臺北《新生報》在第四版(臺灣版)下方刊登《查緝私煙肇禍,昨晚擊斃市民二名》的新聞:“警員十余人今日下午七時許于南京西路天馬茶房附近之香煙市場搜查現年四十歲之女,林江邁之私煙,發生爭執,查緝員即以槍筒毀傷林江邁之頭部,出血暈倒,某警員避入永樂座戲院附近,市民陳文溪(非煙販)自住所下樓親看時,某警員開槍一發,貫穿陳文溪之左胸,斯時圍觀之民眾擊毀該局卡車上之玻璃,並將該車推翻道旁,八時許憲警趕至,始告平靜,林江邁現已送入林外科醫院,旋告斃命,陳文溪未被送至醫院時,即已畢命。”林江邁未斃命,其傷口為擦傷,沒有血流滿面。

  2月28日,民眾群起抗爭,引爆大規模的官民衝突。群眾請願不成,無端遭到槍擊,升高了對立情緒,將怒火遷延外省人身上,仍是一種情緒的發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人民在光復初期追求省政改革的運動,它是戰後全國民主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臺灣人民自發的愛土愛鄉運動,是官民衝突、階級對立,而非省籍衝突、族群對立。

  陳儀將“二二八”事件定性為“背叛國家”的暴亂事件。蔣介石對臺用兵,國民黨軍隊迅速控制了臺灣的交通要道,處決一批臺籍精英。陳儀、柯遠芬等人不經司法程式,濫捕濫殺,雖可立即平息事態,卻給臺灣人民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

  站在臺灣勞苦大眾的立場,黃榮燦根據相關新聞報道,出於對被鎮壓民眾的無限同情,強忍悲痛,創作了版畫《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1418.3cm),以筆名“力軍”,刊登了中國共産黨創辦的上海《文匯報》1947年4月28日。

  他以粗獷的刻刀,刻畫了臺灣人民的悲情抗爭,揭露了緝私人員對臺灣人民的蠻橫、兇殘。黃榮燦曾經寫道,“我最愛那黑與白的分化,或愛它是人間的動力,今後當然不斷的描寫,直到理想為止”。這幅版畫充分展現了黃榮燦的政治理念和藝術表達力,是關於“二二八”事件美術作品的經典之作,在中國近現代版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8年,黃榮燦任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教師,繼續傳播左翼進步思想。

  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據臺灣,推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中國共産黨人和左翼進步人士,幾千人被殺。1951年12月1日,黃榮燦被臺灣當局以“反動宣傳”的“共匪”罪逮捕,次年11月被槍決。他為了理想而付出了寶貴生命。版畫《恐怖的檢查——臺灣二二八事件》原作幾經輾轉,現藏于日本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二二八”事件在臺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築起了一道感情的鴻溝。伴隨著臺灣民主運動的高漲,臺籍精英將目光投射到“二二八”事件。面對強大的民意壓力,國民黨當局不得不讓步。1991年,臺“行政院”成立“‘二二八’研究小組”,組織學者撰寫《“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1997年,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落成,版畫《恐怖的檢查—— 臺灣二二八事件》成為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民眾的最突出政治符號,被放大。

  個別“臺獨”分子曲解這幅版畫,將官府鎮壓民眾渲染成外省人屠殺本省人,鼓吹臺灣“獨立”。不明真相的民眾易被欺惑,特別是臺灣的青少年。臺灣出版的《黃榮燦紀念特展專刊》故意不提黃榮燦的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一個字都沒有提及中國共産黨對“二二八”起義的聲援、支援,以及中國共産黨員在“二二八”事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與黃榮燦創作這幅版畫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也是中國共産黨人不曾料到的。

  70年前,一大批左翼人士和進步分子為了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奮不顧身,反抗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省的低劣統治,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值“二二八”事件70週年之際,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黃榮燦與他的經典之作,還其歷史本來面目,共同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才是對“二二八”事件中死難同胞和黃榮燦的真誠紀念。(褚靜濤,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