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瓊:臺灣政黨新態勢、影響因素及未來走向

2017-02-06 10:4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16年1月臺灣歷經兩項選舉後,島內政治格局與政黨實力發生翻轉,民進黨實現全面執政,掌控政局的能力大幅提升,國民黨加速衰退變革。未來島內藍綠政黨對峙的二元格局將長期存在,第三勢力蓬勃發展但政治空間有限。隨著島內社會經濟等因素的演變,藍、綠政黨朝著“本土化”、“同質化”的趨勢發展不可避免。

  一、新態勢特點

  2016年“大選”後,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將出現新態勢與新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一超獨大,急獨躥升”格局令兩黨制制衡功能弱化

  在民主化進程中,對政治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是民主政體共同面臨的、同時又必須解決的問題。監督是一種政治權力的運作機制,準確地説是一種政治權力運作的控制機制,在西方穩定成熟的兩黨制國家中,由於相關法律、選舉制度及政黨制度的設計規則,兩大政黨在立法與行政系統中的力量大體能保持均衡,在野黨對執政黨始終保持著強有力的監督與制衡作用,在重大決策與議案上承擔“早期報警及預估”的功能。

  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8年以來,雖然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屬於少數,但由於國民黨內馬英九、王金平內鬥分裂以及綠營操弄杯葛反對能量較大等因素,在野黨的制衡作用充分顯現。2016年“大選”後,島內政黨格局力量發生翻轉,臺當局領導人選舉中蔡英文在22個縣市中的18個領先朱立倫,大贏308萬票,兩黨得票率分別為57%、43%,綠營首次超過藍營;“立法院”民進黨席次大幅增加至68席且單獨過半,成為絕對多數的第一超級大黨,實質控制“立法院”;國民黨席次大幅下滑至35席,未過三分之一,僅保有“修憲”、罷免正副“總統”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的提案權,以及對“修憲”、“領土變更”等重大議題的否決權,制衡能力十分薄弱。雖然臺聯黨在此次選舉中未能取得席次,完全泡沫化,但新“急獨”勢力“時代力量”從創黨到參選不到一年時間卻能快速崛起,在“立法院”斬獲5席,一舉超過親民黨成為第三大黨,未來在“反藍”與“反中”問題上將扮演民進黨的側翼與先鋒,強化綠營聯盟的戰鬥力。整體看,民進黨掌控了行政權、“立法權”和多數地方執政權,實現全面執政,較長時期內將是地位穩固的第一超級大黨;國民黨接連遭受選舉重挫,資源大幅減少,基本盤嚴重流失,整體實力劇烈萎縮;全臺政治版圖由“藍大綠小”、“北藍南綠”向“藍小綠大”、趨於“全面綠化”發展;再加之更為激進新“臺獨”勢力的躥升,形成“綠強藍弱”的局面,未來較長時期都難以有效牽制民進黨施政,兩黨制的系統制衡功能將大大弱化。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