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白光煒:半年觀察 蔡英文執政有四大特點

2016-11-23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以“520民進黨執政半年來的兩岸關係評判”為主題的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圓桌會議11月20日在京舉行。據香港中評社報道,軍事科學院臺海研究中心主任白光煒出席會議併發言。他表示,半年來蔡英文的政策做法體現四個特點,分別是路線戰略化、策略柔性化、民主工具化、力量年輕化。

  白光煒用三句話概括半年來的兩岸關係:兩岸制度化溝通機制處於停擺,兩岸關係的對抗性持續上升,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風險不斷積累。兩岸關係對抗性和風險的産生乃至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民進黨蔡當局政策上拒不承認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和其利用執政資源不斷蠶食兩岸政治現狀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蔡當局的兩岸論述至今仍沒有過關、答卷仍未完成。

  白光煒通過觀察蔡當局執政半年來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做法,認為它既吸收了李登輝“臺獨”路線的核心內容,又吸取了陳水扁“激進臺獨”做法的失敗教訓,可以説是李、扁“臺獨”路線的升級版。所謂“升級版”,一方面,它在繼承李登輝提出的“臺灣民主化、‘中華民國’臺灣化、兩岸兩國化”主張的同時,利用現有執政優勢更隱性地向前推動;另一方面,避免重蹈陳水扁當年的覆轍,對扁的“四不一沒有”進行了翻版,提出了新的“四不一沒有”:現狀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屈服、不會對抗,沒有“九二共識”。

  白光煒認為,蔡英文的政策做法有以下特點:

  一是路線戰略化。蔡英文經過在李、扁執政當局的多年政治歷練、兩度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目前全面掌控臺灣地區“行政”、“立法”資源,其推行政策主張的內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同時其外部環境也相對李、扁時期發生了較大變化,也受到了更多的制約。因此,蔡當局推進“臺獨”的路線更加謀求長遠、講求章法,戰略清晰、戰術詭詐,吸取陳水扁時代“民間政治動員、當局強力推進、兩岸激進衝撞”模式的失敗教訓,塑理念成為總方向、國際化成為新路徑、“立法院”成為主戰場,前有民間運動鼓躁先行、後有頑固“臺獨”裹挾推動,通過“解構兩岸一中、重塑臺灣認同”。

  二是策略柔性化。蔡當局不同於陳水扁的地方是,其兩岸策略更加低調溫和,政策表述更加模棱兩可,具體作為更加柔軟隱蔽,國際路徑更加表裏共進,實現形式更加務實靈活,但所謂的“柔性”“模糊”“低調”“靈活”只是表面,實質上則是:柔軟中夾帶著死硬、模糊中透露著清晰、低調中暗含著高調。在政策推動上,蔡經常躲在幕後,發揮其他政治力量、政治人物、政治機構的作用,有風險可推卸責任,有機會則順水推舟。

  三是民主工具化。把民主當幌子、把民意做擋箭牌。對島內民眾,將民主作為話語制高點,贏得民眾特別是年青人的支援;對島內政黨,借民主、民意搞所謂的轉型正義,手刃國民黨;對大陸,遇到大陸反對,就祭出民主、民意牌,把民主民意作為擋箭牌,甚至借助民粹力量對抗大陸;對美日,把民主當作選邊站隊的敲門磚,尋求外部勢力的支援與幫助。從這一點上,蔡當局的政策可謂內外有別,對國民黨毫不手軟,一點也不柔。

  四是力量年輕化。注重培養年輕一代,“臺獨”接班人也從娃娃抓起,將“臺獨”訴求寄望于年輕一代,通過任用“臺獨”理念的教育、文化機構負責人,廢止課綱微調,大肆推動“去中國化”,切斷與大陸的歷史連結等等,搞文化、教育“臺獨”。在一些議題推動過程中,讓“時代力量”等新興勢力衝在前、打掩護,比如在推動達賴訪台、“立法機構”成立“西藏連線”等方面,與“時代力量”演雙簧、唱紅白臉。

  雖然民進黨重新上臺給兩岸關係帶來巨大挑戰,但白光煒強調,我們更應看到,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祖國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兩岸我強臺弱基本格局持續強化,大陸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和意志也越來越強。

  他指出,未來要弱化對抗、減少風險,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就要把握好以下幾條原則:

  一是要把“九二共識”這根維護臺海和平的定海神針牢牢地立起來。

  30年來,兩岸圍繞一個中國原則的鬥爭始終未停止過。過去8年的和平發展,兩岸雙方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就構築了政治互信的基石,兩岸關係因此撥雲見日、和平發展。如今,民進黨再次上臺,表面上聲稱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現狀,但實際上拒不承認體現兩岸同屬於“一中”的事實,已經破壞了兩岸關係政治現狀,更談不上建立政治互信,使得臺海和平岌岌可危。在這個問題上,大陸方面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持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立場不會改變。目前最緊要的是臺當局不管對“九二共識”作出什麼解釋,都不能否認其歷史事實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兩岸雙方應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新、老問題。

  二是把心懷兩岸同胞福祉這個維護臺海和平的基點真正地落下去。

  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不是為了一黨之私、一己之利,而是為了兩岸同胞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兩岸是同胞兄弟、血濃于水,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的歷史,為子孫後代創造建設美好生活的和平環境。只有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放下歷史包袱、積極面向未來,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在這一問題上,大陸的立場也是明確的: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決心和誠意不會改變。

  三是把獲得外部勢力保護傘這個危害臺海和平的空想徹底地拋棄掉。

  從歷史和現實情況看,實現臺海安全穩定與地區和平的路徑,不是臺灣加入所謂的“區域和平與集體安全機制”,也不是等待“外援”改變亞太區域安全形勢,而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長遠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們黨的既定目標,臺灣的前途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同胞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是獲得長期和平保證的通行證。

  四是把引起誤判、製造對立這個破壞臺海和平的傾向堅決地剎住車。

  520以來,臺灣方面一再向大陸發出錯誤資訊,一方面説“善意不變、不會對抗”,一方面又要“力抗中國壓力”“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臺軍方規劃調整軍事戰略構想突出“有效嚇阻”,“攻勢”意味增強;臺軍機在海峽默契線附近高調進行實彈操演,等等,其所作所為,不得不讓外界質疑其動機、擔心可能的嚴重後果。如果類似“雄三誤射”“火燒車”等突發事件再次發生,島內相關勢力借機挑起兩岸民間社會對立,勢必引發衝突擴大,甚至失控。因此,必須減少戰略誤判可能、防止安全隱患,否則只能把兩岸關係引向衝突甚至戰爭。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