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兩岸農産品貿易出現轉折性變化

2016-10-18 13: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17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圍繞兩岸農産品貿易發表看法。王建民指出,臺灣對大陸農産品貿易長期保持逆差狀態,也就是大陸對臺農産品貿易維持順差,主要是臺灣對大陸部分農産品有著特殊需要,不易找到替代市場或産品。不過,臺灣對大陸農産品貿易的逆差呈現減少趨勢,並於2015年轉為順差,這很可能是兩岸農産品貿易的一個轉折性標誌。

  評論摘編如下:

  長期以來,在兩岸農産品貿易方面,由於市場等原因,大陸對臺農産品貿易出口大於進口,呈現貿易順差狀態。隨著近年來大陸對臺灣農産品進口採取諸優惠鼓勵措施,臺灣地方縣市也不斷到大陸推銷臺灣農産品,日前大陸對訪問大陸的臺灣八縣市提出的八大惠臺措施之一“洽商農特産品採購”,這八縣市也計劃擴大到大陸推銷農産品,將進一步擴大臺灣農産品對大陸的出口,兩岸農産品貿易格局出現轉折性變化,即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超過大陸對臺灣農産品出口,臺灣對大陸農産品貿易逆差轉為順差。

  農産品貿易因涉及弱勢群體農民的生存、利益以及食品安全等問題,通常是最為敏感的貿易,加上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與高度政治性,更增加了兩岸農産品貿易的特殊性與敏感性。就自然生産條件與市場需求而言,海峽兩岸農産品貿易具有很強的差異性、互補性,市場相互需求比較大,從而有利兩岸農産品貿易的發展。

  過去30年來,海峽兩岸農産品貿易一直呈現穩步發展態勢。入世前,兩岸農産品年貿易量變化不大,年貿易額在3億美元左右;入世後呈現較快增長趨勢,2007年兩岸農産品貿易額突破10億美元,此後在大陸對臺灣農産品採取進口優惠措施與ECFA“早收計劃”安排下,兩岸農産品貿易持續增長,到2015年接近20億美元,30年間總計增長了20多倍。

  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大陸逐步成為臺灣最大的農産品出口市場。早期,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甚少,上世紀90年代初一年也只有數百萬美元,2003年才突破1億美元。2005年,大陸對臺部分農産品進口實施零關稅及進口便利化措施後,臺灣農産品對大陸出口呈現較快增長,從2003年的不足2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4億美元。其中,2007年,大陸取代日本成為臺灣地區最大農産品出口市場。2011-2015年,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其中2015年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額突破10億美元。對大陸農産品出口占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比例也持續增加,尤其是2005年一舉突破10%,2014年達到18.05%。目前大陸依然是臺灣農産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由於臺灣對大陸農産品進口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進口規模雖然在增加,但趕不上臺灣農産品進口總額的增加速度,因此大陸農産品進口額佔臺灣農産品進口總額的比例嚴重偏低,上升緩慢。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之初,臺灣進口大陸農産品規模一直穩定在3億美元上下,2004年以後才逐步加快,2014年突破10億美元,但佔臺灣農産品進口總額的比例自本世紀初到2015年一直在5-6%之間。2014年,大陸與日本並列臺灣第二大農産品進口市場(同為9.6億美元,美國以38億美元高居第一位)。

  就兩岸農産品貿易盈餘看,與兩岸總體貿易盈餘結構正好相反,臺灣對大陸農産品貿易長期保持逆差狀態,也就是大陸對臺農産品貿易維持順差,主要是臺灣對大陸部分農産品有著特殊需要,不易找到替代市場或産品。不過,臺灣對大陸農産品貿易的逆差呈現減少趨勢,並於2015年轉為順差,這很可能是兩岸農産品貿易的一個轉折性標誌。

  海峽兩岸農産品貿易産品眾多,呈現不同的發展特徵,這與兩岸各自的優勢或特色農産品有密切關係。其中,大陸是臺灣稻米、水果、水産品等主要出口市場。2014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稻米812噸,價值1.55億美元,加上臺灣對香港出口的1174噸,合計對大陸、香港稻米出口近2000噸。虱目魚與石斑魚是臺灣銷售大陸的代表性水産品,2011年到2014年,虱目魚銷售量從913噸增加到1554噸,石斑魚從7876噸增加到14365噸。然而,20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後,兩岸關係形勢的變化與逆轉,也影響到兩岸農産品貿易,臺灣對大陸石斑魚、虱目魚等特色水産品出口受到衝擊,顯著減少。

  就兩岸農産品貿易的政策層面而言,大陸對兩岸農産品貿易沒有特別限制,而且還採取鼓勵、優惠與開放政策。尤其是2005年以後,大陸先後出臺一系列惠及臺灣農産品進口的政策措施,其中對臺灣部分農産品採取單方面的零關稅進口政策,准予臺灣生産的22種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對其中15種水果給予零關稅進口;准予臺灣産11種蔬菜檢驗檢疫準入,並實行零關稅;對臺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産品和在臺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産品共計8個品種實行零關稅,合計有34項農産品實施零關稅,從而促進了臺灣農産品對大陸的出口。ECFA則對臺灣18種農漁産品實施零關稅進口,大陸對臺灣農産品零關稅進口項目總計超過50項(52項)。

  臺灣方面對兩岸農産品貿易採取“出寬進嚴”的政策,即對臺灣農産品向大陸出口採取較為寬鬆的鼓勵政策,而對大陸農産進口採取嚴格的管制政策。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與市場需要,臺灣當局于1988年開始以間接方式開放大陸農産品進口,到入世前(2001年),總計開放490多項大陸農産品進口,佔臺灣農産品項目數的22%;加入WTO後,臺灣又相繼開放了835項農産品進口。到目前臺灣總計開放1532項大陸農産品進口,佔臺灣農産品總項目數2362項的64.9%,還有830項農産品尚未開放,佔35.1%。尤其是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後,受民進黨的強烈反對與牽制,未再開放大陸農産品進口,而是更多的向大陸推銷臺灣農産品,廣泛參加在大陸舉行的農産品交流會與展銷會,促進了臺灣農産品對大陸出口。可以説,臺灣當局的政策限制,成為兩岸農産品貿易發展的最重要障礙。

  臺灣對大陸農産品進口限制嚴重違背WTO的基本原則。加入WTO時,臺灣並未對大陸引用“排除條款”,原則上必須遵守WTO的有關最惠國待遇原則與規範,大陸與其他WTO成員享有同樣的權利,即對其他成員方開放農産品進口與降低關稅,也應對大陸同等開放。但事實上,臺灣一直違犯WTO規定,對大陸農産品進口採取逐項審查與部分開放管理模式,即嚴格限制大陸農産品進口,對開放進口的大陸農産品徵收高額高關稅,嚴重阻礙與扭曲了兩岸農産品貿易發展。特別是ECFA的簽署雖然進一步促進了臺灣農産品對大陸出口,卻未能解決臺灣當局對大陸農産品進口的限制措施,制約了兩岸農産品貿易的正常發展,至今兩岸農産品貿易的巨大潛能遠遠沒有得到發揮。(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