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玲:我的書裏寫著舟山與臺灣的“緣”

2016-07-31 15:40:00
來源:《舟山日報》
字號

浙江海洋大學港臺僑研究所及舟山市港臺僑研究所副教授陳玲。

  【人物名片】

  陳玲,浙江定海人,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

  現為浙江海洋大學港臺僑研究所及舟山市港臺僑研究所副教授,浙江海洋大學臺灣文化協會會長,涉臺曆史與文化研究領域青年學者。

  近年來,發表涉臺類論文10余篇,出版著作8部,其中《赴臺老兵訪問實錄》被收入舟山文史資料,《解密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被列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研究成果被舟山市博物館徵集,是多部紀錄片的重要受訪者。

  【人物印象】

  認識陳玲,已有多年,現在她是兩個孩子的幸福媽媽。最近,她的第9本書《在臺大陸配偶口述史》即將出版。

  第一次以她為採訪對象,是在2009年。當時她説要隻身赴臺訪學,讓記者大為吃驚。她所研究的課題是以國民黨撤退舟山為背景,關注當年赴臺的13521位舟山籍人士,其中絕大部分是被強迫從軍的青壯年男子,以此喚起後人重溫海峽兩岸割捨不斷的親情。

  作為臺灣海洋大學的訪問學者,陳玲在臺灣一待就是半年,拜訪了很多人,幾乎跑遍了整個臺灣,她的第一本書《浙江人在臺灣》2010年面世。

  而後,她斷斷續續在兩岸間往返,連續出版了《舟山撤退機密檔案》《赴臺老兵訪問實錄》《解密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品味臺灣:人文風景篇》等著作,主要以當事人口述歷史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臺灣與舟山的淵源。

  8年時光匆匆流逝,陳玲仍一直在涉臺研究上用心付出。她在序言《我的2010年》裏寫道:一條海峽,曾經隔斷了多少親情、多少夢想,又曾經承載了多少不堪的記憶與傷痛,而今這種阻隔正在消解,我們應該珍惜。

  研究涉臺婚姻是為了更好傳承

  記者:過了那麼多年,沒想到你還在堅持做涉臺研究,出版的著作還挺多的。要不,從你最近將要出版的《在臺大陸配偶口述史》説起,這本書想告訴我們什麼?

  陳玲:自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及19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建構大陸配偶制度以來,兩岸通婚已逾33萬對。如果説國民黨舟山撤退帶走百姓使得舟臺之間有了剪不斷的情緣,那麼兩岸開放交流之後的諸多舟臺婚姻,使得這份情緣有了延續和拓展。

  作為臺灣社會的新移民,大陸配偶(主要指女性)對家庭、職場與社會的奉獻是一樣的,她們是臺灣家庭幸福、社會穩定祥和的重要力量,她們也是兩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記者:在我的印象裏,小時候也聽大人説起過舟山人嫁給“臺灣老頭”的事情,是不是這些“臺灣老頭”的大陸配偶?

  陳玲:舟山人口中的“臺灣老頭”多半都是老兵,但不完全是。兩岸婚姻,起初以大量未婚或曾有婚姻但一直單身在臺的退伍老兵為主,更多大陸配偶赴臺則出現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臺灣島內一度掀起迎娶大陸配偶的熱潮,更多其他身份的在臺外省人以及臺灣本省人也加入了兩岸婚姻隊列。另外,大陸配偶也包括男性,據我調查統計,舟山一共有不到200位的男性“陸配”。

  大陸涉臺婚姻首例登記應在舟山

  記者:據你所知,到現在為止,舟山已經有多少涉臺婚姻登記?

  陳玲:截至今年6月1日,舟山的涉外婚姻(涵蓋涉臺婚姻)正式登記共計9889對,涉臺婚姻高達8329對。當然,還不包括舟山人在外地的涉臺婚姻登記。

  我也想借著這次訪談機會,呼籲相關的權威機構糾正延續了近30年的一個錯誤。據我的調查發現,自1987年臺灣開放普通民眾赴大陸探親後,第一對正式登記的涉臺婚姻是在舟山,而非眾多權威資料所顯示的1989年的廈門。

  記者:舟山的第一對涉臺婚姻,比1989年還要早?

  陳玲:舟山檔案館的館藏資料顯示,1988年8月15日,就有一對涉臺婚姻在舟山登記,這應該是兩岸實施開放政策後的第一對兩岸婚姻。女方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離異;男方上個世紀20年代出生,未婚,職業為退伍軍人。

  其實,老兵的返鄉探親要早于政策開放。早在1987年之前,就有不到10個的舟山籍臺胞途經第三地“偷跑回家”,並滯留在家鄉,不願意再回臺灣,其中也有單身的,在舟山娶妻生子。這還要追溯到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臺灣同胞書》飽含善意的呼喚倣若春風吹動了多少老兵想家的心,由此開啟了臺灣居民輾轉從第三地回到大陸探親的序幕。

  舟山涉臺婚姻是大陸的一扇窗口

  記者:舟山撤退對兩岸格局有重大影響,這就決定舟山在研究兩岸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陳玲:是的,眾多舟山籍“臺灣老兵”是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中不能被遺忘的歷史,而後大量舟山籍“陸配”在臺灣以及眾多二代三代的存在,又是今日臺灣與舟山聯結的一條紐帶。

  記者:當時,舟山人嫁給“臺灣老兵”,除了親情因素,是不是也有一種很濃重的功利色彩?

  陳玲:當時舟臺兩地經濟差異較大,在臺灣一個月的收入就相當於舟山一年的收入。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大批工人下崗、失業,特別是四五十歲的女工再就業困難,另外舟山漁業經濟受到衝擊,這兩部分女子中的大量的離異和喪偶者不惜以婚姻為代價。概言之,就是利用嫁到臺灣的機會,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或希望就此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同時能照顧在大陸的家庭。

  記者:涉臺婚姻可能在前期還有一種追求穩定生活的共同願望,妻子與護工的角色並存,但隨著舟山人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對涉臺婚姻的了解,是不是在進入峰值後,出現了拐點,拐點又在哪一年?

  陳玲: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婚介的介入也助推涉臺婚姻發展,當天介紹當天登記的比比皆是。2002年和2003年,舟山的涉臺婚姻數字達到頂峰。

  記者:那麼如今涉臺婚姻又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

  陳玲:20多年來,兩岸婚姻群體為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作出了貢獻,兩岸婚姻在折射時代光影的同時,也逐漸回歸兩情相悅的本來面目。2009年我在臺灣做訪問學者時,曾經參加了兩岸海洋類高校的學生交流活動,見證了通過10天交流成就的兩對兩岸情侶。

  根據臺灣方面的資料,最近幾年申請在臺居留的大陸配偶,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者約佔8成,通過自由戀愛結婚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顯示兩岸婚姻已朝正常化方向發展。

  記錄臺灣老兵定居舟山群像

  記者:回過頭來再説説那些臺灣老兵,現在在舟山定居的還有多少?

  陳玲:回舟山定居的有1350人,全市僅存200余人,而且相當一部分人身體健康狀況不盡如人意。這個數字是我前幾年的統計數字,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因為離世的人在增加。

  記者:從你的了解,這些老兵在舟山過得怎麼樣?

  陳玲:這些返鄉的老兵,基本居住在自己的老家,很多老人即使孤寡一人也不願意去福利院,結婚的群體則不少人都購買了商品房。粗略分,可分為安樂幸福型、參政議政型、生活困難及需要當地政府接濟型、往返兩地偷著樂型。

  生活困難群體,主要是當年沒有向臺灣方面辦理領款等手續就滯留在此的,或者由於生病等健康狀況需要經常求醫問藥,使得生活拮據。

  記者:大陸方面有沒有給這些老兵一定的幫助呢?

  陳玲:從2002年起,大陸政府每年都有下發資助文件,要求各地採取切實措施,幫助居住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解決生活、工作及子女求學等方面的問題。

  在舟山,有惠民醫院,這些生活困難的臺灣老兵也被納入享受範圍。2007年開始,全市農村都可以辦醫保,有部分臺灣老兵也享受到了這個待遇。應該説,20多年來,當地政府對這些定居的臺灣老兵給予了一定的人性化關懷。

  在臺灣“田野調查”的勇敢歲月

  記者:你涉臺研究已經8年了,回首這8年,你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陳玲:孤獨的堅持和艱難的前行。

  記者:你會經常想起隻身去臺灣的半年訪學麼?

  陳玲:非常不願。如果再來一遍,我決然是沒有勇氣的。

  天沒亮就拖著箱子從基隆出發,夜深人靜之時才回到基隆,尋找一個又一個線索。其間狀況頻發,那種艱難和壓力,我曾一度崩潰至絕望。但看到自己終於填補了舟山歷史的一頁缺憾,所有的艱辛便化作了欣慰。

  記者:去臺灣訪學前,是什麼讓你産生這份動力?

  陳玲: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是一個冷門無趣又自討苦吃的課題,但我堅持認為它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價值。誠如我在序言中所寫的,外婆的侄子與外甥是國民黨舟山撤退時抓壯丁事件的親歷者,他倆以及親人們含著淚水的訴説,成就了我20多年前對“臺灣老兵”的全部印象。在挫敗和困難前,來自幼年時期的記憶,是支撐我向前的全部動力。

  記者:在一個冷門又空白的歷史前,你怎麼入手?

  陳玲:當年國民黨軍隊屬於有序撤退,沒有留下任何資料,這段歷史的親歷者逐漸離開人世,時間緊迫。2008年我曾對定居舟山的老兵有選擇地進行了記錄,但他們只是冰山一角,何況我需要採集更多不同身份的歷史見證者的講述。

  其間,我也得到很多的幫助。最大的貴人當推2008年來舟山參加學校50週年校慶的臺灣海洋大學黃登福教授,他幫助我向臺灣“移民署”申請了訪問學者資格。

  全新的方式來解構兩岸關係

  記者:八年往返于大陸和臺灣,你只為執著地做好一件事情——探尋並構建起舟山與臺灣曾有過的文化姻緣空間。也有臺灣媒體採訪你時説,你在臺灣以半年多的時間,為舟山島重新找回60年前那段“被遺忘的時光”。你怎麼看?

  陳玲:2008年我在QQ裏寫下一段話:我將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完成,內心深處我必須做的一件事情,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無論能夠做到怎樣的品質,我都不會放棄,它將會成為我生命中的奇跡。回頭看,我似乎做到了。

  記者:你指的做到了,是做到什麼程度?

  陳玲:記錄只是一種保留歷史的手段。但在我出版書籍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改變。

  臺灣《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鼓勵我説,該書在臺灣出版是時代的進步,原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鼓勵我説,該書代表了海洋精神,是舟山的驕傲。

  記者:時代的進步?涉臺問題好像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你認為你書中所表述的進步有哪些?

  陳玲:我想表達一種全新的視角,建構充滿寬容和理解的對話關係。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一種勝利叫解放,有一種成功叫撤退,無論是舟山解放,還是舟山撤退,只不過是意識形態和視角的不同産生的詞彙而已。每年當我們慶祝舟山解放時,百姓的流離、大時代背景下的遷徙歷史同樣值得被關注。

  舟山撤退,是國民黨歷史上重要的一頁,近15萬的國民黨部隊官兵與百姓在解放軍發動進攻舟山本島戰役之前的秘密撤退,影響了今日的海峽兩岸局勢;66年前,發生在舟山群島的歷史事件,是國共歷史上不能被遺忘的一頁,也是現今舟山群島與臺灣交流不能被漠視的一頁。

  用人文情懷去對待曾經的傷痛,兩岸中國人真誠地面對我們真實的歷史,也真誠地面對我們的未來,這樣的心態與理念很重要。(記者 劉浩)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