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發展兩岸關係關鍵不在誰擔任海基會董事長

2016-06-23 08: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臺灣海基會董事長人選在島內傳説紛紜、引起熱議,華廣網22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文章指出,兩岸關係是基於“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之上的,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於有沒有這一政治基礎,而非由誰擔任海基會董事長。無論是宋楚瑜還是王金平,或是其他重量級人物出任海基會董事長,對改善兩岸關係並無大的作用。

  全文內容如下:

  最近,臺灣海基會董事長人選在島內傳説紛紜、引起熱議,有的認為非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莫屬;有的認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合適人選,王亦坦稱有被徵詢過;加之先前被傳的、現已被任命為臺駐日代表的謝長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等等,不一而足。人們之所以十分關注這項人事,主要是看重其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份量。的確,海基會董事長之於兩岸關係可謂舉足輕重,但應看到兩岸關係是基於“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之上的,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定因素在於有沒有這一政治基礎,而非由誰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以兩岸關係現狀看,無論是宋楚瑜還是王金平,或是其他重量級人物出任海基會董事長,對改善兩岸關係並無大的作用。

  兩岸政治基礎盡失,海基會董事長難挽大局。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之上行穩致遠,有了一段快速發展的歷程,進入了60多年來的最佳時期。然而,隨著島內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上臺,由於該黨在兩岸同胞最為關切的兩岸關係性質這一問題仍採取模糊態度,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其核心意涵,沒有提出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具體辦法,使得兩岸關係現有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而失去政治基礎的兩岸關係,猶如沒有地基的高樓大廈,自是搖搖欲墜,難以支撐。選後,兩岸關係已經陷入冷和平的僵局,停滯不前、難以為繼。此一狀況,絕非是蔡英文任命一位能幹的海基會董事長所能改變的。蔡英文當局若真的想發展兩岸關係,只有從根本上下功夫,重新回到“九二共識”正確軌道上來,真心實意地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在此情況下,任命一位德高望重、兩岸各方都認可的海基會董事長,才有意義。否則,則是本末倒置,于兩岸關係沒有實質影響。

  “新南向政策”壓縮兩岸經貿,海基會董事長無能為力。蔡英文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兩岸最熱絡的經貿關係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其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積極向東南亞及印度等地發展,將之作為重振臺灣經濟及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重要舉措,作為提升臺灣對外經濟格局及多元性的重要手段,目的就是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大陸)單一市場的現象”。此一作為顯然不是維持、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而是對馬英九時期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否定,體現出該黨對緊密的兩岸經貿關係一以貫之的擔憂態度。目前,“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已經設立、運作,隨著攤子鋪開,未來必將會調整馬當局兩岸經貿政策,從政策上予以收緊、限縮;同時出臺鼓勵“南向”的優惠政策,力爭既展現推動“新南向政策”的政績,又有效弱化兩岸經貿關係,減少臺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一箭雙雕。蔡英文如此小九九,根本就沒有從穩定、維持兩岸經貿關係著眼,如此局面,新任海基會董事長縱有天大本事,也是無能為力,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只能得過且過,任個閒職。

  “去中國化”加劇離心傾向,海基會董事長望洋興嘆。蔡英文選前、選後,包括在520就職演説中多次承諾“維持現狀”,致力於穩定、發展兩岸關係。但實際行動卻是“去中國化”動作不斷,欲修改“宣誓條例”廢止孫中山遺像,有意從歷史上隔斷兩岸連接;上任伊始迫不急待廢止馬當局微調課綱,要求各學校回歸使用舊課綱教科書,維持扁時期“去中國化”、鼓吹“臺獨”史觀的課綱原貌;強行修改“護照條例施行細則”,為護照加貼“臺灣國”貼紙開綠燈,實現護照的“去中國化”;甚至主張以“臺僑”取代 “華僑”,徹底切斷臺灣與中國的聯繫。民進黨還積極設法為“公投法”鬆綁,有意降低“公投”門檻,擴大“公投”議題範圍,包括“憲法變更”、“領土變更”、“主權讓渡”等,為“法理臺獨”鋪路。這些做法,非但不是在維持現狀、穩定兩岸關係,相反將進一步加劇島內對大陸的離心傾向,升高臺海緊張局勢。最近本土社團大力道施壓,要求“退回服貿、拒絕貨貿”。面對如此局面,誰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也只能是望洋興嘆,難有實質作為。(楊平,本文作者為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