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周忠菲:參與一帶一路 發揮臺灣優勢

2015-04-21 14: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1日刊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周忠菲的文章,分析大陸“一帶一路”與臺灣的參與發展問題。如何解讀仍在繼續發展與完善中、對未來兩岸經濟關係必然産生影響的“一帶一路”戰略,可從“新常態下穩定發展”與“增強國際分工優勢”這兩個角度觀察。

  全文摘編如下:

  大陸推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臺灣的反應較為複雜。主流媒體將焦點放在近期中美在亞投行問題上的博弈;行政層面既沒有對涉及臺灣經濟發展前景的區域貿易協議(FTA)戰略佈局進行討論,也不見對過去臺灣在自由貿易區戰略上的保守姿態進行反思;部分民間人士則走向極端,反對臺灣加入亞投行。

  至於如何解讀仍在繼續發展與完善中、對未來兩岸經濟關係必然産生影響的“一帶一路”戰略,可從以下角度觀察:

  新常態下穩定發展

  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含義,是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將2014年大陸經濟7.4%的增速與過去36年平均增速9.8%的速度相比,可以看到下滑程度接近25%,目前對2015年的增長預期是7%。

  回頭看過去30多年大陸經濟的增長,其區域含義是擴大了中國大陸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促進了包括大陸自身在內的地區繁榮。這一事實也意味著,在全球經濟可能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下,大陸經濟的減速,將對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産生影響,甚至影響地區穩定。

  因此,“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既有加強鐵路、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經濟“保7”、“保8”的含義,也有實施“走出去”戰略,以重大工程項目為核心,拉動區域內投資,解決周邊國家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發展需要新動力的深遠考慮。

  目前而論,大陸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確保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現實需求服務是第1位的。當然,考慮到中國大陸GDP居世界第2的地位,以及一個政府領導下的市場經濟制度,大陸的重大經濟決策被賦予高度戰略價值,引起西方的劇烈反應,也不足為怪。

  臺灣將自己定位在大陸和西方國家之間,因此臺灣在區域發展戰略上始終處於某種“尷尬”狀態。如果以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對外戰略調整為分水嶺進行觀察,可以發現無論是美國重返亞洲、推出TPP,大陸和東盟推出RCEP、以及2014年APEC峰會上推出FTAAP,無不牽涉臺灣的重大利益。但臺灣從美日因素考慮,回避提出明確的區域發展戰略,臺灣決策層對臺灣未來的區域戰略和發展自貿協議網路的途徑,缺乏足夠的定力和決心。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國際分工規律,一國或一個地區所適合發展的産業結構,往往是那些沒有偏離比較優勢的産業。只有按照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産業的國際競爭力,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

  結合大陸推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來看,目前兩岸在世界高新技術産業中,還處在追趕階段。因此,兩岸應正確判斷機遇和挑戰,利用好20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人才、技術和資本,將這些要素配置到大陸西部地區和周邊地區,如中亞、南亞和東南亞,以增強兩岸國際分工中的優勢地位。

  增強國際分工優勢

  從整體看,大陸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除資本外,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相對稀缺仍然是資源稟賦的基本特徵。這方面臺灣的比較優勢比大陸突出。可以預見,臺灣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無疑會在區域合作領域獲得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周忠菲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