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英津: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

2015-03-11 09: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九二共識”再次成為兩岸關注焦點。華廣網7日刊載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英津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我們通常用“統獨光譜”來描述臺灣社會不同政治勢力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九二共識”和“臺獨”應是這個光譜的兩個端點,由於在“九二共識”和“臺獨”之間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所以,放棄“臺獨”,也就並非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而堅持“九二共識”才是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

  全文內容如下: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民盟、臺盟委員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堅定不移”論述。其中,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互動基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強調了“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不可替代作用。兩岸關係在經歷了2014年的“小風小雨”之後,未來將向何處發展,成為兩岸各界(尤其臺灣同胞)的共同關切。至此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表明大陸對發展未來兩岸關係的立場和態度,並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作出指引,其意義不言而喻。

  眾所週知,堅持“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互動交往的政治基礎,也是前提條件。正是基於這一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國共兩黨自2005年連戰主席訪問大陸以來就開啟了黨際交流。200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闢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雖然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了黨際交流,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自2014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並非十分和順,原因固然是多元而複雜的,但國民黨內部“隱隱約約的雜音”也使得大陸“略感微涼”,這種“微妙變化”雖未達到動搖“九二共識”的程度,但卻不能不引起重視。國共兩黨都應共同珍惜與呵護這來之不易的政治成果。目前國共兩黨雖然均認同並堅持“九二共識”,但需要進一步增進這一共識,夯實這一政治基礎,方能“行穩致遠”;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兩岸雙方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筆者認為,儘管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民進黨講的,但也包含著對國民黨的真誠期待。

  對於民進黨而言,長期以來,堅持“一邊一國”的“臺獨”立場,是民共兩黨無法進行黨際互動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民共兩黨均有互動的願望,但問題就卡在了“九二共識”和“臺獨”主張。從大陸方面來看,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雙方的互動與互信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互動交流,雙方才能建立政治互信,和平統一才有希望。倘若缺乏起碼的政治互信,何來和平統一?在與臺灣同胞建立政治互信的過程中,民進黨不能缺席,僅有國共之間的政治互信是不夠的,這不足以支撐兩岸和平發展走得“穩健而長遠”,並最終邁向和平統一。為此,適時開啟民共交流的大門,推動民共之間互動交流,增進彼此政治互信,是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應有之義。大陸領導人曾先後呼籲民進黨放棄“臺獨”立場,回到一個中國框架,這些呼籲實際上是向民進黨釋放互動交流的願望和資訊。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