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褚靜濤:毋忘甲午傷痛 共謀民族復興

2014-05-04 08: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華廣網4月30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褚靜濤的文章回顧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文章指出,今天回望120年前那場甲午戰爭,人們再次感受到臺灣當年被割讓出去的痛楚,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共謀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全文內容如下: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直衝威海衛並攻略臺灣方略”。1895年2月,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京津動搖,清政府被迫求和。3月下旬,日軍攻陷澎湖,直逼臺灣。日本政府提出議和條款,包括割讓臺灣全島給日本。4月17日,李鴻章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第二款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以及“澎湖列島”,並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簽約割臺的消息傳出,廣大臺胞悲苦萬分,哭聲達于四野。地方士紳電吁清廷:“割地議和,全臺震駭,自聞警以來,臺民慨輸餉械,固亦無負列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之養人心、正士氣,正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朝棄之?全臺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戰?臣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若戰而不勝,待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對列祖下對兆民也。”

  在北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聯名上書,“祖宗墳墓,豈忍舍之而去?田園廬舍,誰能挈之而奔?”要求堅持抗敵,不能將臺灣“棄以予敵”,“臺地軍民必能舍死忘生,為國家效命”。全國人民堅決反對清政府割臺。在“公車上書”中,康有為痛陳“棄臺民即散天下”,“欲茍借和款求安目前,亡無日矣”。

  從1895年6月到10月,臺灣人民孤懸海外,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自發組織起來,保衛家園,前赴後繼,慷慨悲歌,擊斃日軍千人,數萬台胞犧牲,誓不臣倭,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無奈日強臺弱,孤立無援,泣血飲恨,在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由於近代中國積貧積弱,1895年臺灣人民被腐敗的晚清政府無情拋棄,承擔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災難,心靈的傷痛難以用言語表達,其間不知有多少烈士捐軀?不知灑盡幾許詩人熱血?臺籍進士丘逢甲無奈回到大陸故土,不忘亡臺之恨,給他的兒子起名為丘念臺,發誓“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馬關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破壞了中國領土完整。雖然清政府在日本的槍炮下被迫簽訂,但中國人民從來都反對這個條約。為收復包括臺灣在內的中國失地,中國人民從沒有放棄努力。等待時機成熟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責任。

  為了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人民奮不顧身,在臺灣島內長期抗爭,沿續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維繫了中華文化的傳統。“要救臺灣,必先救祖國”。一批批臺籍青年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日運動。他們的心聲代表了臺灣人民的追求方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國各黨派、各階層人民紛紛要求收復臺灣。1943年12月初,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明確宣示:“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佈“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作為中國的固有領土,臺灣于1945年10月就回到了祖國懷抱。之後由於內戰的原因,臺灣長期與大陸隔海對峙,但不能改變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與法律地位。

  自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積極推動兩岸經濟與文化交流,兩岸直接“三通”得以實現,海協會與海基會建立起定期交流機制,簽署了19項合作協議,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的人數不斷升高,兩岸經濟合作正在向縱深發展,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領域的交流全方位展開。

  今天回望120年前那場甲午戰爭,人們再次感受到臺灣當年被割讓出去的痛楚,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共謀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歷史啟迪現實,兩岸同胞應當攜起手來,撫平歷史傷痛、推進和平發展、建設共同家園。(褚靜濤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