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分析蘇貞昌退選:諸多政治算計

2014-04-16 15: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民進黨現任黨主席蘇貞昌和前任黨主席謝長廷先後宣佈放棄參選民進黨黨主席選舉。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碩士研究生陳兵的文章指出,跡象顯示,蘇貞昌仍在為競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預留空間。此次蘇貞昌的退選絕非連帶放棄2016的“全線棄守”。相反,蘇貞昌退選的背後隱藏著諸多的政治算計,蘇是欲以退為進,策略性地為2016鋪路。

  全文摘編如下:

  4月14日,民進黨黨主席選舉的候選人登記正式展開。孰料,在登記作業的首日即爆出震撼彈,民進黨現任黨主席蘇貞昌和前任黨主席謝長廷先後宣佈放棄參選登記,退出黨主席選舉。對於勝算本來就不高的謝長廷的退選,外界並不算太過意外。尤其在蘇貞昌已退選的情況下,謝長廷失去與另一位候選人蔡英文進行策略性結盟的基礎,勝算更接近於零。真正令外界頗感意外的是現任黨主席蘇貞昌的退選。

  今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被外界普遍定位為臺灣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黨內“卡位戰”。蘇貞昌的退選容易被外界看作是臨陣膽怯、自廢武功,或多或少會影響其競爭2016年“大位”的聲勢。這並不符合蘇貞昌以往“無往不利”的政治性格。蘇貞昌到底意欲何為?莫非蘇貞昌真的要放棄2016?

  其實對比蘇、謝二人的退選聲明,人們就可發現,謝長廷明確提及“世代交替”是其退選的主要原因。而蘇貞昌則對黨內喧囂多時的“讓位中生代”的聲音只字不提,只是隱晦地指出“太陽花學運”後社會對民進黨的新期待。僅此一點,就可證明蘇貞昌仍在為競逐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預留空間。此次蘇貞昌的退選絕非連帶放棄2016的“全線棄守”。相反,蘇貞昌退選的背後隱藏著諸多的政治算計,蘇是欲以退為進,策略性地為2016鋪路。

  首先,蘇貞昌是以退選來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博得黨內與民眾好感。蘇貞昌在退選聲明中指出,其退選是為了因應“太陽花學運”後臺灣社會對民進黨的新期待,避免選舉造成的派系征伐與政黨分裂,以“犧牲小我”,換取黨內的團結。蘇貞昌這種看似不計個人得失、以黨為重的做法,有助於改善其過去無往不利、精於算計的老舊形象,在黨內外樹立起識大體、顧大局的新的良好形象,在黨員和群眾中都討得好感。陳菊和賴清德即在蘇退選後一致稱讚蘇“有高度、有氣度”。而積極回應“太陽花學運”後的所謂的社會新形勢,也能使蘇貞昌給黨內外留下知所進退、“老而不頑固”的開明印象。這些都為其角逐2016打好了“形象戰”的第一槍。

  其次,蘇貞昌是為避免黨主席選舉敗北,使其喪失2016的機會。蘇貞昌雖然貴為現任黨主席,但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屆黨主席選舉並無太大勝算。這一方面是因為黨內外此起彼伏的“世代更替”的呼聲,讓蘇貞昌參選黨主席的正當性急遽降低。作為民進黨辯護律師世代的代表人物,蘇貞昌已年近古稀,早已過了屬於自己的政治時代。早在2008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中,謝長廷就曾呼籲讓林佳龍、羅文嘉等新世代參選,以完成民進黨的世代交替。但六年過去後,與謝長廷同屬老世代的蘇貞昌卻仍然在與中生代搶位子、搶資源,勢難喚起黨內和社會的認同。另一方面,民進黨主席選舉採取黨員直接投票的方式,派系運作對選舉結果的影響甚巨。但蘇貞昌所在的“蘇係”始終不是黨內主流派系,其對黨員的號召力和在黨內的集票能力都十分一般,尤其難望黨內第一大派系“新潮流”的項背。在上一屆黨主席選舉中,雖然“新潮流”未直接推出候選人,但蘇貞昌的得票數仍然差點未過半。而本次黨主席選舉,在與“新係”結盟的蔡英文堅持參選且不願與謝長廷達成策略性退讓協議的情況下,蘇貞昌的勝算並不大。如果堅持參選到底,蘇貞昌很可能在黨主席選戰輸得十分難堪後就聲勢盡喪,徹底失去角逐2016“大位”的機會。蘇貞昌的退選實際上是在避戰自保。

  蘇貞昌退選的背後有著極其精密的政治算計,其退選絕不是全功盡棄,而是有舍有留。蘇貞昌是以放棄黨主席選舉,換取2016的機會。蘇貞昌的退選恰恰證明其仍對2016存有野心。只是從退選之後的黨內外反應來看,蘇貞昌最不願觸及的“世代更替”話題卻因蘇自己的退選而被漸漸炒熱。蘇是否會弄巧成拙、讓“世代更替”成為黨內主流意識而徹底斷絕2016之路?仍是有待進一步觀察的未知數。(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碩士研究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