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周功鑫: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 糾纏一甲子

2014-03-17 16: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故宮博物院在2008馬英九執政後交流頻繁,擔任破冰先行者的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兩岸故宮同根同源,等於是一家人,應更深化交流。目前兩岸故宮的展品交流是單向的,即只有北京故宮展品來臺,臺北故宮館藏還沒有過去,只要大陸訂定保障交流文物免於司法扣押法令,她相信臺北故宮珍藏就有機會赴大陸展出。

  香港中評社3月17日報道説,周功鑫日前在個人寓所接受臺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總編輯林淑玲、資深記者楊清雄專訪,暢談她推動兩岸故宮交流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周功鑫1947年生於浙江,輔仁大學法文係學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達27年,並曾任教于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于2002年在輔仁大學成立博物館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至2008年。2008年5月20日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至2012年7月底歸建教職。

  周功鑫卸任臺北故宮院長之後,上課、演講、交流,依舊忙碌,月前還隨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所率領的臺灣各界訪問團,參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見。她日前在淡水寓所接受中評社訪問,一襲黑色套裝,侃侃而談,優雅而美麗。周功鑫夫婿、臺北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淩公山也在一旁陪伴,夫妻鶼鰈情深。

  談到習近平“兩岸一家親”談話,周功鑫認為,“兩岸一家親”正與故宮交流精神不謀而合。以她在場聆聽的感覺,習近平字裏行間充滿溫度,聽得出來非常有誠意,與一般領導人説話比較嚴肅、硬,有所不同,也讓她心裏有股暖意,因為這正是她近年來戮力推動的事。

  早在2009年,周功鑫便是促成兩岸故宮聯展的重要關鍵人物,自是最能體會兩岸無法切割、彼此互屬的那份情感,更在這份情感的基礎下,促成兩岸文教交流蓬勃發展的每個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

  周功鑫説,她在2008年接下臺北故宮院長一職後,便積極構思要推動兩岸故宮聯展,而這項構思也深獲時任臺當局“行政院長”的劉兆玄支援,於是她便在2009的2月14日赴大陸與當時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會面。

  這場在紫禁城建福宮花園裏的會面于翌日舉行,過程中,周功鑫費了一番工夫,總算與北京故宮談妥聯展的各項工作原則,同時達成多項合作交流的共識;例如專業人員互訪、出版品的交換、圖片互惠、網站互聯、禮品店互設據點等。

  周功鑫説,兩岸故宮要談合作,甚至舉辦聯展一事,曾讓她被臺灣部分媒體攻擊是“賣國賊”,但因為有了劉兆玄的支援,加上兩岸交流是馬英九既定的重大政策,因此,她認為無論如何也要排除萬難、促成此事。

  不過,由於大陸的法令不足,現階段兩岸文物聯展,只能是單向的由大陸來臺,而無法由臺灣“出借”至大陸;周功鑫認為,這部分必須讚揚鄭欣淼的大器,因為他認為既然要促成交流,就不要太局限在這問題上,欣然允諾讓文物來臺展出。

  由於臺北故宮有許多清史專家已舉辦過康熙、乾隆文物的展覽,當時正商討能否繼續舉辦雍正皇帝的大展,為此,周功鑫決定,兩岸故宮聯展便以“雍正”為主題,總計兩岸故宮共挑出246件文物,在2009年10月、中秋節前于臺北故宮亮相展出。

  周功鑫説,為此兩岸故宮的工作人員共同挑選了北京故宮所藏的37件雍正時期的文物精品,包括人物畫、漆器、瓷器、印章等多種類別,尤其是“雍正行樂圖像冊——刺虎”、“為君難(長方石印)”、“美人圖——鑒古”等,而臺北故宮則挑出雍正的朱批諭旨、松花石葫蘆硯、瓷胎畫琺瑯赭黑山水碗、郎世寧的百駿圖、蔣廷錫的四瑞慶登圖等文物精品。

  周功鑫説,兩岸故宮同根同源,這場展出其藏品都來自清代宮廷,充分反映了中華文明5000年燦爛輝煌的歷史,也確實轟動海內外。她説,“雍正皇帝”(後被改編為知名電視劇“雍正王朝”)一書的作家二月河,後來還對她説,“如果早先看這場展覽,肯定會寫出不同版本的雍正!”

  而後,兩岸故宮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主題性聯展,包括南宋、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康熙與路易14等展也都順利促成,同時深化兩岸乃至於國際的聯展;迄今,兩岸故宮仍有定期的人員、文物、研究乃至於專業領域探討的交流。

  兩岸故宮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鄭欣淼還寫了四首詩送給周功鑫,其中一首:“本來天地一家親,交錯觥籌意緒殷。烽火南遷江上月,膽肝相照顧工人。不期共發清明願,有感同懷濟渡心。猶是新正春卻早,回黃轉綠物華新。”周功鑫解釋,2009年年初她去訪北京後,隔月臺北故宮回請鄭欣淼,特地安排在東華門外“天地一家”飯店,而兩院也互贈禮品,皆為院藏的“清明上河圖”複製品,由於該畫橋梁極多,也意味兩岸故宮亟需橋梁來溝通交流。

  周功鑫説,國民黨在60幾年前把大批北京故宮文物帶到臺灣,於是,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但糾纏一個甲子的政治風雲,改變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化本質,這條交流的路,必然繼續,也不可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