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徐青:兩岸關係深水區躲不開四大問題

2013-10-06 22: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青在《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認為,進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最終將會碰觸並解決四大問題,即:兩岸關係在一個國家的本質定位上,有“兩個國號”、“兩部憲法”、“兩個治權”及“兩種制度”。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近現代歷史清楚的表明,兩岸關係的本質就是一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政權的更疊,雖然是不完全的更疊。因此,兩岸關係本質上就不是兩個國家的關係。然而,兩岸關係的現實狀況卻是一個國家內部,有“兩個國號”、“兩部憲法”、“兩個治權”、“兩種制度”,再配以冷戰思維及其遺緒的意識形態底色,就使得兩岸關係的本質被模糊,也給了國際因素的介入、“臺獨”勢力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在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有必要認清與思考這四大問題,因為它既構成兩岸政治關係現狀的骨架,也是兩岸走向統一必須厘清與重構的領域。

  四大問題的歷史由來

  1912年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後,國內不同的階級,無論是封建遺老、軍閥,還是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工農階級和知識分子,在尋求不同的國家發展道路上,不斷進行著彼此的合縱連橫與彼此的激烈較量,最終以中共領導的反帝反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起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中國走上新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然而,對這個新國家是否沿用“中華民國”名稱,是否啟用新國名以及是否在新國號後加綴“簡稱‘中華民國’”的問題,卻有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乃至激烈的爭論。

  中共基於對辛亥革命前輩的尊重和體貼,由周恩來親自召集參與辛亥革命的老人、民主黨派人士計二三十位開會,請教他們對新國號後是否加綴“簡稱‘中華民國’”的意見。一番討論後,基於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辛亥革命性質的不同,基於蔣介石獨裁專制政權早將“中華民國”搞得“不堪言狀”,大家對“中華民國”已“絕無好感”,基於法律上的限定與使用方便,拋掉“中華民國”這塊“爛招牌”、不必在新國名後加綴“簡稱‘中華民國’”,成了絕對多數的意見。而新國號也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政權的更替是完全的更替,後來的中國史就不會有所謂的兩岸關係,什麼都不會發生和衍生。可恰恰中國內部的政權更疊是不完全的更疊。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政治、經濟、軍事上全盤失敗,敗退臺灣,極度不甘,又憑藉美國支援,隔海峽而治,將“中華民國”的國號扛到臺灣,誓言反攻,自居正統,並爭奪在國際上的中國主權代表權。於是,一國內的新舊兩個政權就都有了各自的“國號”。“兩個國號”的情況至今日已延續64載!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部憲法,每部憲法都代表並反映著不同階級、政治團體對中國發展方向、發展道路、治理方式的不同的指導思想。因此,代表大地主大資産階級的蔣介石政權被推翻,代表無産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産黨取得統治權,必定要推翻舊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個政權的不完全更替,以及長期並存,形成一個國家內部有“兩個憲法”的情況。也是由於政權的不完全更疊,兩岸政權各自實際統治著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且統治權互不隸屬,各自的發展道路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實行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