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五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開幕 探討“制度化”

2013-03-05 21: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五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5日在雲南昆明開幕。(台灣網 趙靜 攝)

  台灣網3月5日昆明消息 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五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5日在雲南昆明開幕。此次研討會主題為“推進兩岸交流合作與制度化建設”,來自兩岸的40余位青年學者,圍繞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制度化建設交換意見並展開熱烈討論。

  研討會上,多位青年學者提到了兩岸間的“互信”問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生朱英嘉認為,兩岸的政治對話應越來越多元化,也唯有透過政治對話才能累積兩岸政治互信。兩岸政治互信基礎的機制建立,不能單靠民間力量,而應該建立多層次的官方平臺和制度化協商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曙申認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長期進程中,互信是前提和基礎,制度化是路徑和方式,二者猶如兩根支柱,相互關聯、缺一不可。今後3年將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重要機遇期,只要兩岸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議、共創雙贏的精神,妥善處理好增進互信與拓展制度化之間的關係,兩岸關係一定會取得更大的發展。
        
  對於兩岸交流的進一步制度化進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一個制度不斷創新的過程,為了進一步提升兩岸交流合作的品質,需要在路徑依賴與制度創新方面做一些嘗試。“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協商路徑應是動態過程,而非靜態次序。兩岸在經濟合作基本實現制度化和正常化之後,理應開始在文化、社會乃至政治領域的對話協商,避免出現“只經不政”、“政經脫節”的停滯性路徑依賴。

  臺灣“國策基金會”助理研究員王皓平建議,兩岸關係進一步制度化應該從以下方面提升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全面檢驗兩岸簽署18項協議産生的成效,並研提後續調整方案,使這些協議落實併發揮實質效果;在政治議題談判時機尚未成熟時,應穩固前一階段的交流成果。
         
  在討論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時,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蘇美祥認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推進的最佳落腳點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一是充分考慮臺灣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深化的複雜心理,二是兩岸關係中經濟與政治的關係難以完全區隔,三是讓多數臺灣民眾共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
        
  來自臺灣、現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的林宜純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提出了兩個發展方向:國共平臺制度化與深化海協海基兩會溝通。她認為,這樣做不僅能夠加強國共兩黨理念溝通,增進政治互信,還能有效確保兩岸和平發展;而海協海基兩會溝通方式的不斷深化,直接決定著兩岸是否能夠共創雙贏,從而給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發展帶來最大利益。
 
  針對最近備受兩岸關注的釣魚島事件,與會的青年學者也多有論及。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巍巍認為,在當前兩岸關係朝著良性方向不斷推進發展的局面下,兩岸可以釣魚島問題為契機,加強交流合作,形成相關的機制化舉措,在目前官方的直接合作暫時還難以形成合力的情況下,在民間層面和一些官方的間接層面推進,深化兩岸間的互信與認同,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
        
  上海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亭表示,基於兩岸在南海的共同利益、相近主張、互為默契的歷史記憶,以及共同開發的合作基礎與贊同合作的高民眾支援度,何不視此次南海危機為契機,就此展開政治、軍事領域的對方與協商?既因應個別國家在南海的挑釁行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亦對覬覦我釣魚島主權的日本起到敲山震虎之效,更為探索兩岸在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投石問路。
        
  除以上話題,參與研討會的兩岸青年學者還就兩岸在國際合作中的制約因素、文化交流協議的路徑探索、兩岸法制的構建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探討。(台灣網記者 趙靜)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