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永年:透明是化解臺灣廉政危機的關鍵因素

2012-07-06 08:3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6日發表臺灣成功大學教授楊永年的署名文章説,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索賄疑案,讓許多人感覺不可思議,紛紛想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這起事件,讓馬英九堅持的清廉執政受到許多挑戰,如何能化危機為轉機?馬英九公開表示將追查本案到底,不管層級多高,都要嚴辦到底。筆者同意這樣的作法,不過,制度的改變,除了祭出司法,還得使用政治、行政或更多的方式,才可能奏效。若司法只針對林益世過去的行為與法律(刑事)責任進行調查,並不一定會針對影響貪瀆行為背後的制度或環境因素有所影響或改變。或若制度因素不改,不同的人仍可能在相同的制度環境下犯下類似的錯誤。因此,除了林益世個人因素外,我們得深入了解此個案背後的臺灣制度問題,到底在哪?

  文章摘錄如下:

  除了林益世個人因素外,我們得深入了解此個案背後的制度問題,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三大(廉政)制度問題。

  第一,政治文化不透明:很多人都知道,選舉要花錢,而且要花很多錢;問題是,錢從哪來?錢花到哪?很多人心知肚明,雖然近來檢警調查賄查的很緊,但還是有許多人鋌而走險。因為很多人(特別是政治人物)認為,沒有花錢就是選不上。不撒錢,樁腳不會積極幫忙拉票,有些偏鄉的選民沒有“走路工”,不會去投票。在這樣的政治或選制文化裏,當選的政治人物,當然要想辦法把在選舉花出去的錢,再賺回來。或者,若有誰能提供鉅額政治獻金,他就想盡一切辦法為“金主”服務。而這又和以下兩個議題有關。

  第二,政治獻金不透明:雖然臺灣在2004年已通過“政治獻金法”,但幾年下來,政治獻金的規範效果有限,很多地區仍然“賄聲賄影”或政治獻金轉了幾個彎仍發揮許多遊説效果。或許政治獻金法存在執法困境,使得政治獻金走入地下;或許臺灣政治文化少不了關説與人情,使得該法出現窒礙難行之處。重點是,很多“貪瀆”問題,都在遊説機制(或政治獻金)不夠透明的情形下,存在許多不正當的“競爭”暗盤。許多廉政的問題於是發生,特別是經濟利益龐大的“無本生意”或“有毒廢棄物生意”競爭者眾,而這還牽扯下個問題。

  第三,行政透明度不足:長期以來,許多必須公開招標的工程、業務、勞務(包括有毒或無毒廢棄物處理),雖然都被要求公開透明;但都因“各種因素”,使得廠商必須施展各種花招(關説或施壓)才能得標。甚至為了搶標,通常必須動用黑道與白道,以“擺平”各方壓力或勢力。所謂的工程或勞務品質,當然受到影響;或所謂的“公關”費用當然驚人。換言之,此次“爐渣案”只是冰山一角,如果這次不是索賄金額“喬”不攏,很可能船過水無痕,又是同家廠商繼續得標或得以優先簽約。

  透明是化解目前臺灣廉政危機的關鍵因素。但關於第一、二項的改革,屬於政治層次,不一定是“總統”或“行政機關”所能立即著墨。至於第三項施政透明,卻是目前馬英九與行政團隊可以著力之處。如果馬與執政團隊能趁此機會建立公開透明的施政機制,讓政治力無法或難以介入行政運作。

  具體而言,執政團隊不如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借由這起個案,建構透明公開與全民監督的中鋼、中油、臺電……等委外或外包機制。或可從中鋼公司著力,也許可讓執政團隊化廉政危機為轉機。或許透過司法手段可以辦倒了幾個人;透過人事手段,也可以更換幾個首長;但如果環境誘因或資訊不透明的制度因素仍在,廉政改變的效果可能受限。(作者為臺灣成功大學政治係教授、臺灣透明組織常務理事)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