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邱坤良:如何提升島內影視産業品質與競爭力?

2012-01-10 1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日刊載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的評論文章,探討島內電視劇與公共電視的發展現狀。文章指出,島內為振興影視産業,對島外節目採取禁制措施,但“禁制”只是手段,提升影視品質與競爭力才是目標,如果本土戲劇節目長期無法振作,再怎麼壟斷也是枉然。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日前在通過某戲劇臺換照時,呼籲該臺須承諾在黃金時段降低韓劇比率。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聲明義正詞嚴,放在當前電視産業生態,似乎只是無關痛癢的例行公事。 

  為振興島內影視産業,對島外節目採取禁制措施,在所難免,韓國保護自製節目,促成影視業勃興,就是最成功、而為臺灣影視業念茲在茲的例證。惟“禁制”只是手段,提升影視品質與競爭力才是目標,如果本土戲劇節目長期無法振作,再怎麼壟斷也是枉然。 

  臺灣地區電視製作條件不及大陸以及日韓,卻曾經是最熱門、最賺錢的電視節目。當媒體開放,頻道驟增、競爭激烈,加上島外戲劇節目“入侵”,臺灣電視生態大受影響。然造成本土劇沒落的原因雖多,主要仍在製作心態。相關法令明定電視臺必須播出一定比例的自製節目,但多數頻道為降低成本,轉向談話性節目或回放舊劇。少數自製鄉土劇或偶像劇,手法粗糙、俗套,同類型戲劇一再重復。 

  製作單位常把這種現象推給市場與觀眾,彷彿製作嚴謹的戲劇就容易曲高和寡。殊不知臺灣觀眾即便在50年前的貧困年代,看戲也十分積極,而且內行,否則不會出現幾百個劇團在各地戲院靠票房維持營運的情形。電視劇出現之後,觀眾坐在電視機前順著劇情走,逐漸形成觀賞習慣,製作水準與觀眾收視率形成惡性迴圈。 

  當下電視劇被視為文化創意産業之一,常耳聞某電視臺積極結合産創人才,籌拍大型電視劇,並向當局申請投資,或申請低利貸款、經費補助。然而,這類計劃多利用熱門話題或“現成”製作,希望快速成本回收,極少有系統地經營題材,培養人才,擬定嚴謹的製作流程與行銷策略。 

  日韓製作的電視劇比臺灣地區嚴謹,MBC的歷史劇《大長今》除了劇組工作團隊,歷史與時空環境,衣食與醫藥、禮俗都有專家學者參與,製作成本所費不貲,卻也創造高收視與産業利潤,提升韓國文化形象。 

  再以NHK《坂本龍馬傳》為例,京都的天皇、江戶的德川幕府,以及薩摩、長州、土佐、紀州諸藩俱有專人做考證,人物化粧、造型、場景設計也極為考究。每一集還附加介紹劇中事件的人物事跡、遺址,提供觀眾參訪的交通資訊,帶動觀光産業。MBC是韓國公共信託,但走商業路線的民營電視,NHK則為日本公共電視,它們的高品質製作,顯示本土影視文化環境的關聯性。 

  日韓的“他山之石”道理簡單,執行技術也不複雜,島內卻只能道德勸説,遲遲無“法”落實。社會殷切寄望的公共電視體質羸弱,當局又放任董事會與運作體制紊亂,只能推出一般電視臺能做、也在做的節目,或購買島內外“成品”。公視自製戲劇節目雖較一般電視臺嚴謹,只類似為角逐金鐘獎而産生的“金鐘劇”,缺乏製作歷史大戲的能力與魄力,豈能為臺灣的電視劇起帶頭作用?(邱坤良 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