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允光:核四爭議泛政治化百姓最傷
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鄧允光的文章探討臺灣地區的“核四爭議”。文章指出,在島內特殊政治生態下,核四議題早已由單純的環保問題、經濟問題變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核四爭議已然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鬧劇。
文章摘編如下:
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戰不斷升溫,“核四是否續建、是否運轉”如同預期那樣再次成為臺灣藍綠勢力攻防的焦點,馬英九“穩健減核”政策與蔡英文“非核家園”主張激烈碰撞,牽動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情。其實,核四爭議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經過無數辯論至今仍無定論,依然處於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窘境,甚至造成社會分裂、族群對立。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在島內特殊政治生態下,核四議題早已由單純的環保問題、經濟問題變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核四爭議已然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鬧劇。
國際反核運動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已興起,臺灣反核運動則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20世紀70年代,臺灣當局陸續動工興建核一廠(臺北縣石門鄉)、核二廠(臺北縣萬里鄉)、核三廠(屏東縣恒春鎮)。1980年,臺灣當局再度提出核四計劃,次年將廠址選在臺北縣貢寮鄉鹽寮。然而,隨著臺灣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國際核電事故的出現,核四計劃從誕生起就一直充滿爭議。隨著核能電廠逐漸落成尤其核四計劃再度出爐,臺灣反核運動隨之興起,逐漸成為臺灣環保運動主流。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政治勢力不斷介入,使得這場原本只是以追求環保為目標的反核運動長期籠罩在政治惡鬥的迷霧之中,一般大眾始終難窺究竟。
在核四議題上,島內各股勢力的政治考量顯然多於專業思維。就民進黨看,“反核”是民進黨重要的政治價值和政治圖騰,“非核家園”是民進黨主要的選舉口號和動員工具。自成立以來,民進黨就一直高舉“反核”旗幟,主導了臺灣以“反核”為核心的環保運動,也吸引了大批支援者,成為民進黨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近年以來,在氣候變暖呼喚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世界潮流下,濃集、清潔、高效、經濟的核能地位不斷凸顯,包括美俄在內的許多國家重新改變核能觀念,有意重新發展核電。臺灣亦是如此,曾經反對核四的李遠哲、呂秀蓮等綠營重要人士也重新正面看待核電發展。然而,“福島核事故”爆發後,20世紀80年代“談核色變”的情緒重新籠罩全球,使得核能觀念再度變得保守,反核運動再度趨於高漲。民進黨見獵心喜,高舉“非核家園”旗幟,紛紛要求停建核四,煽動並主導了島內新一波反核運動。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也伺機提出廢核主張,即核四“建而不用”以在2025年前實現“非核家園”,同時針對馬英九“穩健減核”政策予以強烈抨擊。但是,蔡英文似乎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在主張廢核的同時並未提出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而且,蔡英文核能立場反反覆復、前後不一,當年擔任行政主管部門副負責人時還指示“核四如期完工”,如今身為民進黨候選人後就聲稱“當選即停核四”,明顯“屁股決定腦袋”。從中不難看出,蔡英文“反核”的工具性大於理想性,“非核家園”只是騙取選票的民粹口號而非理性負責的政策目標。
顯然,政治勢力的強力介入,已使核四議題由單純的環保問題、經濟問題變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核電政策若被政黨利益綁架,民眾利益自然無從保障。核四建了又停、停了又建,至今無法達成共識,勢必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由於工期一再拖延,預算一路飆升,核四每台機組平均造價高達37.5億美元,堪稱全球最貴核能電廠。如果島內政治勢力無法超脫意識形態和政黨利益束縛,核四爭議仍將長路漫漫,由此付出的巨大社會成本將由全民買單。而且,臺灣的能源狀況、産業需求、環境壓力及用電安全均不允許臺灣冒然“廢核”,核四爭議泛政治化大大壓縮了島內理性探討核電發展與核電政策的空間,如果因政治因素導致能源政策脫離實際,造成電力供應不足、電力成本上升,臺灣經濟發展也將遭受重挫。“非核家園”是人類美好目標,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循序漸進,為了一黨之私將其作為工具不斷操弄,不負責亦不道德。(鄧允光 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